青海省农牧民在以种、养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仍然大有作为,农村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向专业化发展,使农牧民快速增收道路宽广。
2008年青海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跨越3000元大关,达到3061.2元。其中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四种不同经营类型农牧户收入呈现不同特点,表现为:
家庭经营收入愈高,家庭愈富裕。按第一产业总收入占生产性总收入的比重分组,2008年青海省600户抽样调查的农牧户中,纯农业户占20.0%、农业兼业户占44.2%、非农业兼业户占33.2%、非农业户占2.6%。从收入水平看,纯农业户人均纯收入3329.4元、农业兼业户2776.2元、非农业兼业户3133.3元、非农业户4414.2元。其中纯农业户及非农业户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兼业户,主要是这些农牧户的家庭经营纯收入远远高于兼业户所致。上述四种类型农牧户人均家庭经营年纯收入分别为:纯农业户2722.9元、非农业户2996.2元、农业兼业户1596.5元、非农业兼业户770.4元。
纯农业户收入增幅高于兼业户和非农业户。从收入增长看,2008年全省纯农业户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最大(15.9%),其次是非农业兼业户(15.3%)、农业兼业户(12.5%)、非农业户(1.3%)。可见第一产业总收入比重越大的农牧户,纯收入增长速度越快,反之越慢。这种现象反映出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给予的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生产条件与市场均有较大改善,加上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使以第一产业为主要收入的农牧户收入有了较快增长。而非农业户则由于收入受所从事行业竞争、风险等影响,收入增长相对较缓且不够稳定。
不同经营类型农牧户工资性收入比重普遍提高。不同经营类型农牧户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2008年,农业兼业户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由24.4%提高到32.8%;非农业兼业户由58.0%提高到71.1%;非农业户由5.3%提高到15.9%,纯农业户由0.1%提高到0.7%。由此可见,工资性收入已成为非农业兼业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是农牧民普遍选择的增收途径。
非农业户总体收入较高,但增收难度较大。非农业户是指已基本转向二三产业,很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牧户。由于从事二三产业经营效益较高,所以这部分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高,收入结构也较为合理。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非农业户的收入增长趋缓。2008年,非农业户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3%,较2006年则下降9.6%,即从4882.3元减至4414.1元。虽然这些农牧户所占比重只有2.6%,但却是加快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纯农业户减少,其他类型农牧户增加。从不同分组农牧户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看,近几年纯农业户的户数逐年递减,并逐步转向兼业户和非农业户。从2005年到2008年,非农业户所占比重从1.3%上升到2.6%,兼业户所占比重从74.0%上升到77.4%,同时纯农业户的比重从24.7%下降到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