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内蒙古沉着应对,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努力使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商贸流通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旅游、保险和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主要特点有:
(一)第三产业运行平稳,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8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其增速在全国排名由上年的第7位提升到2008年的第2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3.3%。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达464.99亿元,增长26.1%;零售业达1384.14亿元,增长22.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462.16亿元,增长27.7%。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1626.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73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2008年,房地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达736.0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2%,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4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141.01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527.98亿元,增长12.9%。2008年,内蒙古旅游业开发了多种形式旅游项目,旅游收入再创新高。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46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54.93万人次,创汇收入5771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5.9%;国内旅游人数达3198.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22.4%。200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6341.03亿元,比年初增加1387.12亿元,增长2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211.66亿元,增长26.4%。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527.86亿元,比年初增加878.7亿元,增长23.3%,高于上年增速5.7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达24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543.68亿元,增长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13.75亿元,增长20.7%;教育投资68.92亿元,增长20.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完成投资35.39亿元,增长35.9%。
(三)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8年前三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14.1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员总数的66.3%,比上年增长2.5%。由此可见,第三产业还是吸纳内蒙古就业的主要行业。
(四)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 近年来,各盟市中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正逐步显现。其中,到2008年底,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主的呼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56.2%,居各盟市之首。以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包头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40%。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的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38.3% 。以特色旅游、边贸为主的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40.8%。上述四个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区第三产业的70%。从2008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看,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增长最快,均达到25.8%,其次乌海市、通辽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5个盟市第三产业增速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