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上水平 人民群众得实惠
地震系统着力提升两个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地震系统各单位按照中国地震局党组的要求,把“开展汶川地震总结,提升防震减灾能力”作为实践载体,坚持边学边整边改,扎实推进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着力于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面向社会公众,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福建局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内容、形式、途径和手段,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地震科普动画片《蟾童》,在9个市电视台播放,并将光盘发放到全省15000所中小学校,覆盖到所有中小学生。目前全省37所中小学校正在积极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已建成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9个;充分利用省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整合并完善城乡防震减灾宣传网,聘请了2000多名地震知识宣传员,并进行了培训,使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进农村、进社区落到实处。广东局先后派出百余名专家,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以及港澳地区,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讲座150场(次),直接受众3万多人。安徽局会同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出台了《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地震知识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一方平安”的目的。黑龙江局扎实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的“四进”活动,重点抓中小学校地震知识普及,提出了“教育一个学生、影响四代人”的口号。
加强抗震设防,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保工程
新疆局针对全区地震多发、高发的实际情况,会同区有关部门和各市县政府继续扎实推进城乡抗震安居工程, 2008年自治区下达抗震安居房建设计划任务35万户,截至10月底已完成37.3万户(其中农村29.6万户、城市7.7万户),又有145万户群众住上了抗震安居新房(其中贫困户114万),已住进抗震安居房的农牧民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称赞抗震房是老百姓的“救命房”、安居乐业的“放心房”。陕西局与省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将农村民居与地震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等结合起来;组织有关建筑设计和地震专家编制了《农村建房莫忘防震》知识图册和适合本省不同地区的6套地震安居房户型方案,印发到所在村、户,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建房的需要;派出驻村挂职帮扶干部,带着干部职工的捐款和110床棉被以及《农村建房莫忘防震》知识挂图等宣传材料,送往陕西省宁强县李家院村 ,在寒冷的冬天,使正在恢复重建的灾区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温暖、得到了实惠。宁夏局积极协助区政府制定“塞上农民新居”第二个五年计划,新规划总投资约11.59亿元,将使土坯房从宁夏川区消失。安徽局与省建设厅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全省已有19个市县建立了36个农村示范点,涉及农户16万户。海南局与建设部门共同成立了地震安全民居建设专家组,设立了“12322”技术服务专线电话,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农居工程技术服务网页,为乡镇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建筑工匠和农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指导。制作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宣传展板60幅,在全省18个市县和试点乡镇及村庄进行巡回展览,深受群众欢迎。
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志愿者队伍
北京局围绕“科学防震减灾,构建安全北京”实践载体,通过门户网站等渠道,广泛征求首都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奥运地震安全保障工作经验,并就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与台北市防灾协会进行了交流。吉林局针对全省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省消防总队等单位的协调沟通,加快吉林省地震应急救援队组建工作的步伐,适时举办了东北三省地震局指挥系统模拟6.0级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广东局进一步拓展全省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与团省委携手推进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省政府已下拨50万元专项经费,有关工作正陆续展开。陕西局力促省政府大力推进全省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投资580万元的陕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重点项目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汉中五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开始进行施工设计;总投资1.38亿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震减灾4个方面重点项目任务,已落实中央投资5000万元,目前正进行前期勘选设计。——进行汶川地震科学总结,突破科学发展难题。地震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系统的广大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地震监测、应急救援、灾害调查、损失评估、科学考察等工作,获取了宝贵的震前和震后资料,体现了地震工作者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孜孜不倦地探索地震科学难题的崇高品质。震后9个月来,大家自加压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更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总结和反思,深入开展地震科研工作。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出任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为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意见。所长张培震同志应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做专题讲座,对汶川地震、地震预测等社会关心的敏感问题给出了科学解释。全所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地潜心钻研,不断深化对汶川地震的破裂特征、破坏机理、成因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识,先后出版了两期汶川地震研究专集,发表论文43篇,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出版《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图集》。福建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东南沿海和面临台湾的区位优势出发,来考虑谋划福建省的防震减灾工作,着力于在不断提升能力、努力打造为公共服务的产品和品牌上下功夫,已建立和正在着手建立地震预警、实时速报、烈度速报、噪声的面波成像、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等五套系统,为社会提供五个方面的产品。其中,自主研发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在大陆地区地震速报工作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该系统已被中国地震局指定在全国16个省市投入使用。广东局强化震害防御,拓展业务领域,着手建设广东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对南海海域7级以上地震进行快速定位和确定震源参数,对能否形成海啸、海啸到达各地时间和规模进行快速判定;建立水库诱发地震预报试验基地,力争在水库诱发机理、预报、防御等方面取得实效。
开展岗位技能“练兵”活动,不断提升能力
地震速报是地震应急工作的首要环节,地震速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对社会对政府的服务效果、直接影响大震巨灾的救援行动。针对汶川地震对地震速报提出了新的要求,地震系统各单位认真开展了地震速报岗位技能比赛,在此基础上,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举办了首次全国地震速报竞赛活动,通过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速报人员的思想认识、业务技能和水平。广东局自主研发的地震自动速报系统,达到本区域和国内2分钟,周边国家4分钟,震级误差控制在0.2至0.4的水平,终报系统达到区域5分钟,国内8分钟的水平。黑龙江局举办了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培训班,对全省各市、县地震局长、震防科(处)长及省局有关人员共90多人进行了集中培训,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建设。河北局先后举办了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培训班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培训班,着力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应急准备,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服务产品、强化民众防震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