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让飞驰于全面振兴路上的辽宁经济列车遇到了新的挑战。
就在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的背景下,辽宁省对进一步改善民生又作出郑重承诺。“越是困难的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我们要通过保增长进一步造福辽宁人民。 ”
按照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2009年,辽宁省将继续努力推进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完善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开发式扶贫等在内的重点民生工程。
从保障生存状态到解决生计来源再到提升生活质量,透过2009十大重点民生工程,清晰可见辽宁省的民生战略。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改善民生是辽宁省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实践证明,随着民生工程力度不断加大、步伐逐渐加快,它已经在实现扶贫解困、社会公平,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变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
十大重点民生工程,勾勒了辽宁省全年的惠民蓝图。这更是保增长的路径。
民生政策推动就业,也促进了民生经济的发展。这个道理不言而喻。
根据奥肯法则,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带动GDP上升0.2个百分点。姑且不提就业者创造的经济效益,暂就实现就业的人数讲,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效益。
面对金融危机已经给辽宁省就业带来的影响,省政府今年把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职责,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已经建立就业预警制度,重点监控全省3000户大中小型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同时首次启动了企业批量裁员向劳动部门报告制度,尽量减少特殊时期裁员。 2009年要实现实名制就业100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3万个,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争取双就业。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房地产一个行业可直接或间接拉动几十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在保增长中地位举足轻重。
今年,在加快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方面,辽宁省将加快建立完善房租补贴制度,使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20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户数达到6万户,并继续实施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
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门泉东认为,通过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推进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扩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并通过启动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构筑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扩大消费最扎实的做法是减少中低收入人群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增加他们的收入。今年,辽宁省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所、失业救助等诸多社会保障领域,大幅增加公共支出,全省各级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将突破750亿元,在去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今年还要再增长30%以上。
在财政的全力支持下,2009年,辽宁省抓紧编织覆盖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基本社会生活保障网。
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将大学生纳入保障范围,全省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10元,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年提高3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20%左右。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解决42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的实际补偿比例。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改造农村危旧校舍26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50所。全部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住宿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400个,力争全年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50万人。对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实施专项救助。解决1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这是一张为百姓当前和未来生活兜底的网,是提振百姓未来预期和信心的网。网织得越快,投入得越多,百姓手头那部分预防“未来不确定性”的储蓄,必有相当部分进入消费市场,而消费必定刺激生产,释放企业产能,提高企业效益,普通劳动者才有可能增加工资,从而形成 “社保—信心—消费—生产—效益—增薪—再消费—扩大生产”的良性循环。
这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投入。这种投入不仅关乎困难群体生活问题的解决,而且关乎一个地方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辽宁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相信2009,谋求社会效益的民生工程,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创造出经济奇迹,为未来的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充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