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中国极地测绘科考25年硕果累累取得重大科学成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6日   来源:测绘局

    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站至今25年来,国家测绘局先后派出103人次参加了25次南极和6次北极科学考察工作,累计投入极地测绘科考与研究经费近3000万元,为历次极地科考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并在极地测绘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为维护和争取我国在和平利用南北极中的权益和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日前,正率团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慰问的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出席了长城站建站25周年庆祝活动。李维森在庆祝活动中总结了25年来测绘工作在历次南极科考中发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以及南极测绘科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并表示,今后测绘工作者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工作中,努力为多学科的科考研究工作提供测绘保障,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李维森还代表国家测绘局向长城站赠送了绘有牡丹图案的中国红瓷瓶,并祝愿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2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测绘局的科学组织下,我国测绘工作者发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精心准备、周密实施,积极开展极地测绘科考活动,为我国南北极科考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取得累累硕果:一是圆满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站创业以及多学科考察的各项测绘保障任务,包括建站选址测绘,为科考活动定位导航等。二是建立了包括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重力基准、GPS卫星跟踪站等在内的中国东、西南极和南极内陆大地测量基准系统,在西南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格罗夫山以及中山站至冰穹 A等地区埋设了几十处具有高精度坐标点位的永久性测量标志,完成了我国南极考察地区卫星大地控制网布设,包括覆盖长城站地区1000平方公里的GPS卫星网,覆盖中山站拉斯曼丘陵地区3000平方公里的大地控制网,覆盖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1万平方公里的GPS卫星控制网。三是测绘了覆盖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地图,从中国首次南极科考测绘的第一幅1:2000比例尺南极长城站地形图,到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多种比例尺地形图、航测影像地形图,再到世界上第一幅人工施测的格罗夫山核心区冰盖高原地形图,以及卫星影像地图,测绘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填补了我国南极地图的空白。同时还研制了多用途、多种类的多媒体电子地图,建设了可供我国多学科考察研究使用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共享服务平台。四是命名了300多条得到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承认并公布的南极地名。五是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建设昆仑站作出重大贡献。从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开始,国家测绘局3次派出队员挺进南极内陆冰盖,安全顺利完成考察路线导航任务,出色地寻找和测定了南极冰盖最高点,首次人工精确测绘了世界上第一张南极最高冰盖区地形图,为中国南极昆仑站建站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为极地科考提供测绘保障的同时,我国极地测绘科学研究也取得大量有价值的成果。1990年,经原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局批准,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设立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承担中国极地测绘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并负责与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成员国进行极地测绘图件、数据信息和技术交流。中心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外极地界知名的两极测绘科考研究基地和极地测绘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在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与黑龙江测绘局联合成立了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25年来,极地测绘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南极奥秘,揭示地球科学规律,引领南极重大测绘科学问题研究潮流,为我国极地测绘考察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他们先后承担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及部委级奖励。1998年,南极现代测绘与遥感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获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85年,中国首次南极测绘考察成果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南极现代地壳运动和遥感成图研究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2004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相关链接
· 测绘局部署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测评和总结工作
· 国家测绘局日前印发《2009年测绘宣传工作要点》
· 徐德明: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
· 测绘局召开国家基础测绘工作协调会 李维森出席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