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农业部学习实践成果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3日   来源:农业部网站

    近年来,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摆脱了一度徘徊低迷甚至下滑的局面,粮食生产能力恢复稳定在1万亿斤左右,肉类、水产品生产能力保持在年均增加2%~3%,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为保持和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农业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关问题的调研,调研结果摘要如下:

    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水土资源短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资源约束加大。我国耕地总量逐年减少、质量有所下降。全国中低产田比重高达6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且人均水平低,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渔业资源环境衰退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不足。1998—2007年10年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绝对数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1.1%下降到15.2%。同时,地方政府缺乏投入农业的积极性,农户持续增加农业投入的能力较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热情不高。

    三是设施装备条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基础不牢。因水利设施损坏报废减少的有效灌溉面积每年达300多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5%,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较多,2007年超过粮食总产量的1/10。此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四是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动力不强。由于发展粮食生产难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导致地方政府热衷招商,引发耕地不断变相占用。农业生产物质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升,引起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主动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积极性。

    五是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活力不够。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老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我国农业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低,服务手段弱,综合服务能力差,难以解决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新时期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基本战略

    新时期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分析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类要素和条件入手,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构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动力;强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持续增强基础设施的抗灾稳产能力,打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和区域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撑作用,加速推进农机现代装备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条件;努力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机制活力。通过综合措施,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实能力有保证、新增产能有支撑、持续发展有基础的长效机制。

    根据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到2020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实现以下目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国内基本自给,农业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供给能力发挥主体保障作用。为此,要在综合运用各项措施的同时,着力加强六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品种产出能力建设。统筹安排种养业品种结构,突出粮食、油料、生猪、奶牛、蛋鸡等重点产品和结构性短缺品种的生产,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的种养业良种体系。二是土地产出能力建设。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着力抓好粮食主产区、核心产区能力建设,落实好平衡区和主销区保护耕地、稳固能力的责任,重视草原、水面、生物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三是设施装备能力建设。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和畜牧渔业生产器械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四是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机制创新,提高农民承接、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五是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灾害预警体系和评估制度,全面推行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应急装备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六是组织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与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关系,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按照上述目标和重点,迫切需要在扩大优粮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谋划和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粮食战略工程。按照“继续支持粮食主产区,着力强化粮食核心产区,稳步开发粮食后备产区,兼顾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巩固提高粮食主销区现有生产能力和自给率”的总体思路,统筹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广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着力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20年,全国新改造中低产田6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以上。

    ——动植物保护工程。以继续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和《植物保护工程规划》为基础,全面建设和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力争基层动物防疫站覆盖全国所有的乡镇,到2020年,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覆盖全国70%的农业县。

    ——规模化健康养殖工程。重点加强畜牧水产业专业化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突出抓好养殖设施、疫病防控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力争到2020年,生猪、奶牛、蛋鸡适度规模化水平由目前的48%、59%、72%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渔业健康养殖水平明显提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基础上,以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培训服务设施、试验示范基地为建设重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建设和完善全国县级及县级以下公益性农技推广业务工作条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农业投入法》按照2008年中央1号文件“加快农业投入立法” 的要求,将近几年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法律化,明确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职责和权限,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政府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尽快设立国家农业建设基金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建设投入渠道单一且不够稳定的实际,尽快建立国家农业建设基金,可在耕地占用税、烟酒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出让金、彩票公益金等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基金来源,还可通过开征粮食消费税、发行农业建设债券等渠道筹集。

    (三)尽快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加强农业投入品价格监管,加大农资综合直补力度,建立补贴与农资价格的联动机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建立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力争用2—3年时间建立稳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努力改变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

    (四)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明确将基础地力培育投资纳入国家投资补助范围,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投入力度,扩大有机肥补贴试点范围和规模。编制全国中低产田改造总体规划,从区域布局上整体谋划,切实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五)切实加快农业服务业发展制定全国农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制定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把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运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予以重点扶持。  

 
 
 相关链接
· 农业抗旱取得阶段性胜利 农业部解除应急响应
· 农业部: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推动科学发展
· 农业部召开贯彻落实2009年反腐倡廉任务分工会议
· 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规划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 农业部:抗旱保苗春管工作 农业机械成为主力军
· 农业部:全面提升素质促进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