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帮了俺的大忙!”日前,永吉县岔路河镇农民李喜辉收到了安华保险吉林分公司的保险赔付。他家的水稻在去年9月17日遭受冰雹灾害,损失较大,幸好他投了保险,挽回了部分损失。
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吉林省发挥的保障作用已日益增强。截至去年末,吉林省保费收入达到6.89亿元,风险保障水平为77.3亿元。其中,种植业共承保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葵花五类作物,总承保面积占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的49.27%,参保农户20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2.55%。养殖业承保品种为能繁母猪、奶牛,风险保障水平达到13.8亿元。另外,安华保险吉林分公司还在省财政的支持下,开办了烟叶、人参、肉食鸡等吉林省自行补贴品种的保险业务。近两年来,吉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赔付10.96亿元,种植业保险农户年均赔款330元,是投保农户年均自缴保费的5倍。
交费少、赔偿快,广大农民真心实意地欢迎政策性保险。扶余县肖家乡农民赵庭库家中的8亩地,从2007年就开始参保,他觉得保费负担并不算重。“玉米每亩保费20元,中央、省、县三级财政补贴16元,我自己只掏4元。政府出的多,个人掏的少,这是一项惠农政策。”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种一亩水稻的物化成本大约400多元,要是绝收了,每亩保险赔款200元,加上国家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种补贴的100多元,自己承担的损失只是小部分。
农业保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如何让农民的购买潜力变为现实的购买能力,这一点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显然不太现实。从吉林省的经验来看,正是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大,才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真正实现了“让农民受益”的设计初衷。
2004年,吉林省成立了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尝试建立由政府、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和农户等多方承担保费的保费筹措机制,以小险种为突破口在小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试点。2007年,吉林省又成为国家首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之一,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保险保费享受中央、省、县三级财政补贴。2008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进一步扩大,保费补贴比例进一步提高,种植业保险试点县(区)由27个增加到45个。
据了解,2007年以来,共出动宣传车辆7000余台(次),印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万份。12316新农村热线还特地组织一批专家,随时解答关于农业保险的各种问题。同时,政府还着力在村里培养村干部或威望高的农户作宣传员,将政策直接传递给每一个农户。“关键是要管理做到位。保了,受灾了,很快拿到钱了,比你说多少都管用。”省农业管理总站政策指导科科长王青海说。为了让保费直达农户,省政府把农业保险纳入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建立起了部门协调机制,农业、水利、气象、财政等部门共同组建领导小组。安华公司在农业保险的政策研究、机构设置、销售渠道管理、风险分散、查勘定损规程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各个环节业务的管控和制约。种植业保险变以县为单位签订合同为保单签到村、投保名细发到户,印制了《农作物种植成本保险合同告知单》,实现了参保信息告知到户。回执由参保农民签字后,由基层公司收回并以村为单位统一存档,真正实现了农业保险直接做到户。设计了“零现金”赔款发放办法,即把农户赔款直接打到粮食直补账户或新开折,在赔款兑现过程中不发生现金流动。特别针对农业保险建立了电话回访制度,详细了解农户的保险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推进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吉林省出现“两难”现象:一是县级财政补贴资金落实难。有的县政府为了降低县级财政补贴额度,减轻财政负担,会压低农作物参保面积,导致投保率较低,像安华保险在吉林省有7个县的投保率不足30%。二是查勘定损工作操作难,农业灾害查勘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完全按照商业性保险的查勘办法来要求农业保险现场查勘工作,增加了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工作的成本和经营风险。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业内人士建议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其二是切实解决基层政府的实际困难、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这是当前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