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防总2009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汇报提纲
国家防总秘书长 刘宁
(2009年4月16日)
良玉副总理、各成员单位领导和代表: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国家防总办公室汇报2008年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和2009年工作安排意见。
一、2008年的防汛抗旱工作
2008年是我国防汛抗旱任务非常重的一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黄河凌汛封河水位之高、长度之长,汶川地震造成防洪工程损坏数量之多、安全度汛难度之大,台风登陆时间之早、登陆比例之高,春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都是历史罕见的。
去年的水旱灾害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汛情来得早、去得晚。淮河出现了1964年以来最大的春汛,太湖流域入梅较常年偏早一周,6月中旬珠江流域就发生较大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50年一遇洪水,6月下旬嫩江、辽河部分支流发生洪水。11月份,沅江、资水、西江、郁江、左江等南方多条河流发生历史同期最大洪水,三峡水库出现历史同期最大入库流量。二是台风登陆早、登陆多。去年有10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比常年偏多3个,登陆比例为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其中第1号台风"浣熊"4月18日在海南登陆,比历史最早记录提前15天,比常年提早两个多月。三是受旱面积大、春旱重。去年春旱、夏旱、伏旱集中发生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3月下旬,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2.91亿亩,比多年同期多7200万亩,有582万人、543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为近5年来最严重的春旱。四是凌汛水位高、险情多。去年,黄河三湖河口封河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04米,开河期水位再创新高,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37米。宁蒙河段槽蓄水量大大超过常年,分布恶劣,成"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之势。部分河段封开河过程中多次因局部冰塞发生堤防漫溢、决口等险情。五是灾害种类多、局部重。去年我国低温、地震、台风、洪涝、山洪、干旱等多灾并发,一些地区重复受灾,局部地区灾害十分严重。其中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5个重灾省区洪涝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全国的五成。
据统计,去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3亿亩,成灾6806.4万亩,受灾人口1.40亿人,因灾死亡633人、失踪232人,倒塌房屋44.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55亿元。全国耕地累计受旱面积3.67亿亩,农作物受灾面积1.82亿亩,成灾1.02亿亩,绝收1218万亩,有1146万农村人口、69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因旱造成粮食损失161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226.2亿元,有43座地级城市和44座县级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供水紧张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去年的防汛抗旱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全年对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先后247次作出重要批示。在全国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针对南方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在继续抓好抗震救灾的同时,要作好应对防汛抗洪的准备","确保抗震抢险和防汛抗洪工作两手抓、两不误"。回良玉副总理先后主持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并亲赴湖南、湖北、天津、江苏、安徽等防汛抗旱一线,现场指挥防汛抗旱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灾区军民抗灾救灾的信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科学决策、科学调度,及时启动53次防汛应急响应,10余次抗旱应急响应,召开18次异地视频会商会议,先后发出110多个紧急通知,及时派出10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中央财政累计下拨28.6亿元防汛抗旱经费和度汛应急项目经费,迅速调拨大量防汛物资,全力支持地方抗灾救灾。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及流域机构防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关部门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广大军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保证了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确保了重要防洪工程安全。虽然部分河流发生超堤防保证水位和水库设计水位的大洪水,但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
二是因灾死亡人数大为减少。2008年全国在防汛工作中提前转移并妥善安置危险地区的群众达736.8万人次,受灾人口减少近二成,死亡人数较常年减少近八成。
三是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较常年减少近四成,全年减淹耕地5922万亩,减免城市进水396座,减灾效益达2431亿元。
四是抗旱减灾效益突出。全年完成抗旱浇地面积2.92亿亩,挽回粮食损失291亿公斤,挽回经济作物损失326亿元,解决了1312万农村群众和124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通过组织实施珠江水量调度、引黄济淀应急调水,确保了澳门、珠海等地区的供水安全,改善了北京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是有效避免了涉水地震次生灾害。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避险无一人伤亡,灾区群众应急供水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安全度汛。
尽管去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应该看到,防汛抗旱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珠江等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还不完善,仍存在不少防洪安全隐患;二是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不强,人员伤亡大;三是水电站等防洪安全管理工作薄弱,安全度汛难度大;四是台风防御和城市防洪问题仍然突出;五是旱情监测预警评估手段落后,抗旱能力不足。
二、去年汛后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1、对防汛抗旱工作作了先期安排。今年年初,国家防总、水利部召开了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总结回顾了2008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并从完善工作思路、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应急管理、加强"三预"建设、健全保障体系、狠抓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对2009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作了先期安排。
2、对台风防御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去年年底,国家防办会同有关部委在福建省召开了全国防台风工作现场会议,总结了我国近几年的防台风工作,学习推广了福建省"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经验,对2009年防台风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3、抓好冬春抗旱工作。去冬今春以来,我国冬麦主产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旱情高峰期时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61亿亩,其中重旱5539万亩,干枯394万亩,有437万人、21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超前部署,及时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先后5次召开抗旱异地会商会,发出5次紧急通知,并向重旱区派出9个工作组和8个专家组,中央财政下达3.5亿元特大抗旱经费,加强抗旱水量应急调度,指导和协助地方积极开展抗旱工作。
为保障澳门、珠海等供水安全,国家防总、水利部组织实施了2008~2009年度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珠海、澳门等地累计抽取优质淡水近1亿立方米,确保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安全。
4、做好防凌工作。今年黄河凌情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水位高。三湖河口站最高水位达1020.98米,仅次于去年,列历史第二;二是槽蓄水量大。内蒙古河段槽蓄水量较常年偏多五成以上;三是冰盖薄厚分布不利。冰层厚度分布上游薄下游厚,开河期间上游冰层融化较快,下游槽蓄水量迅速增加,导致部分河段出现卡冰壅水,堤防险情增多;四是偎水堤段长。内蒙古河段最大偎水长度500多公里,较常年偏多二成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国家防总、黄河防总密切监视凌情变化,多次召开紧急会商会,科学调度骨干工程,并多次派出工作组检查指导防凌工作。有关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修订完善预案,补充防汛物资,落实抢险队伍,并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昼夜巡查防守。开河期间局部河段堤防因卡冰壅水发生严重险情时,及时采取减小上游水库下泄流量、加大三盛公枢纽分凌水量、启用临时滞洪区滞蓄凌水、动用飞机轰炸和实施地面破冰作业等措施,确保了防凌安全。
5、雅江墨脱滑坡堵江应急处置。去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雅鲁藏布江干流并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江群众和驻军的安全。接到信息上报后,国家防总立即会同西藏自治区组成工作组赴藏开展工作,在总参、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组舍生忘死,克服重重困难,赶赴现场查明滑坡体壅水50多米,堰塞湖蓄水量约3000万立方米。同时对堰塞湖溃决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指导自治区建立了水文监测站,落实了通讯预警措施,制定了群众和部队避险转移预案,并通过外交途径向印度方面通报了有关情况。目前西藏自治区正在按照预案的要求,加强监测和预警,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6、做好汛前准备。一是督促各地开展了以防洪排灌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为主要内容的冬春水利建设。截止目前,全国已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028.3亿元,同比增长39.7%。完成土石方6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7%。修复水毁防洪和抗旱工程19.3万处,新增防渗渠道8.43万公里,加固水库10406座。新增灌溉面积1180万亩,改造灌溉面积489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42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99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4957万人。二是针对防洪工程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组织各地开展了江河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的修订工作。三是针对我国南方即将入汛、局部地区已遭受暴雨袭击的情况,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四是针对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组织开展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专项大检查。五是举办了第四期地市级行政首长培训班,对37名重点地区地市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和6名军队干部进行了培训。六是组织制订或修订了《国家防总关于防汛抗旱值班的规定》《国家防办突发险情灾情报告考评办法》《国家防办应急响应工作实施办法》。七是督促各地开展各项汛前准备工作,调整修订防洪抗旱预案,落实抢险队伍和物料,开展防洪抢险演习,组织技术培训等。
7、防总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中宣部、广电总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突出宣传重点,积极组织防汛抗旱宣传报道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开展了防汛抗旱相关规划的审核审批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安排灾后恢复重建、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人饮解困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完善了《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建立完善了信息报送机制,加强了应急通信规章制度建设;公安部及时总结了防汛抢险工作经验,及早安排了今年的防汛工作;民政部2008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38次,派出50个救灾工作组,协调下拨救灾资金509亿元;财政部2009年初以来下拨特大抗旱、农业生产救灾、春耕备耕、受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资金275亿元;国土资源部继续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完成1326处、21.9万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积极防范冰雪融化引发的地质灾害工作;交通运输部加强台风影响海区和重点公路巡查,及时组织海上救援行动,并积极组织水毁公路修复工作,保障了物资运输和公路畅通;铁道部于2008年底召开了全路防洪工作会议,及时下拨了2009年第一批防洪预抢资金6.33亿元,对1230项工程进行水毁修复;水利部及时加强水雨情和凌情、旱情监测,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先后派出25个工作组赶赴地方指导防凌和抗旱工作;农业部及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及时召开视频会议,紧急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赶赴抗旱一线,圆满完成了各项抗旱保苗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卫生部结合防汛抗旱工作要求建立完善了各项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安监总局全面开展了尾矿库安全生产大检查,建立了尾矿库档案和数据库,落实治理资金计划35.4亿元,开展了尾矿库安全隐患整改工作;中国气象局多次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加强天气监测预报,4月初联合水利部水文局召开了2009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及时会商分析气象形势;国家海洋局加强观测预报体系能力建设,提升风暴潮、海浪和海冰的预警预报水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认真总结经验,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开展防汛抗旱知识培训和针对性训练,并在今年抗旱、防凌工作中,大力协助地方打井送水、炮击破冰,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看,今年年初,我国冬麦主产区发生的旱情范围广、程度重,黄河凌汛水位高、堤防险情多,均为历史少见。面对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奋力抗灾,抗春旱工作取得很大成就,夺取了防凌工作的胜利,将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两会"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环境,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回良玉副总理指出:"黄河防凌工作在指挥调度、军地协作、分水决策、巡护抢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效果,为今年的防汛减灾工作开了好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会议要认真总结前一段抗旱和防凌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健全指挥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全面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洪、防御台风等工作,望精心做好准备。"
三、今年工作安排意见
2009年,是全国各族人民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对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围绕保稳定、保发展、保民生大局,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夺丰收,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主要多雨区将位于华北南部至江淮地区北部,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南部等地降水也可能偏多。受降雨影响,海河南部、淮河北部、黄河下游、珠江流域可能发生大洪水。受技术水平限制,长期预测不确定性很大,其它流域也不排除发生大洪水的可能。预计今年全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正常偏多(7~9个),可能有北上热带气旋影响长江以北地区,热带气旋灾害影响较严重。此外,一些大江大河多年没有发生大洪水。其中黄河1982年发生15300 m3/s的洪水后,已连续20多年枯水。海河北系1956年以后,南系1996年以来一直是枯水年。辽河1985年后也是连续枯水,铁岭以下中下游河段常常断流。按照洪水发生规律,这些江河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增加。虽然近年来我国工程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险工险段多,中小河流、中小水库防洪能力弱,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在建工程较多,安全度汛难度大,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去年汛后以来,其中华南中部和东部、江南大部、江淮、黄淮、西北东部、华北中部和南部、东北中部和南部等地偏少1~5成。北方江河来水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其中松花江偏少2成、海河南拒马河偏少7成、黄河中下游偏少1-2成、淮河中游偏少3成,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今年年初,我国冬麦主产区发生了严重春旱,虽然当前旱情有所缓和,但随着春耕生产的展开,旱情还可能进一步加剧,抗旱形势不容乐观。截至目前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2亿亩,略高于多年同期平均2.2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3744万亩(重旱7.9万亩、干枯124万亩),春耕白地缺水缺墒面积1.84亿亩,有643万人、523万头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目标建议为: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为此,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强化汛前准备。去年全国冻损、震损、水毁工程较多,修复任务较重,要抓住汛前有利时机和降雨间歇时间,将影响防洪安全的损毁工程修复作为重点,优先安排资金,抓紧时间施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要进一步完善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组织、预案、队伍、物料四落实。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报工作,修订完善预报方案,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现状修订完善江河防汛抗旱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抓紧防汛抢险物料储备,确保备足到位。进一步加强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组织好技术培训和演习。建议汛前国家防总继续会同监察部联合通报全国重要防洪工程的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以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制。
2、强化大江大河防汛。随着近几年国家加大投入,我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大江大河防洪体系仍不完善,标准不高、险工险段多、蓄滞洪区运用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因此,大江大河的防洪安全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切实做好洪水调度工作,尤其要做好三峡、小浪底工程为龙头的大江大河梯级水库的防洪调度。要在加强气象水情监测预报、完善防洪预案和优化调度方案的基础上,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做好拦、分、蓄、滞、排等综合措施的运用准备工作,实施有效的洪水管理。二是认真做好抗洪抢险各项准备。要落实好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全力满足抗洪抢险需求。三是充分做好蓄滞洪区运用准备。汛前抓紧完成安全设施建设,落实人员撤退转移的预案和准备措施,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确保蓄滞洪区运用时区内群众生命安全。
3、强化水库安全度汛。今年水库(水电站、淤地坝)安全度汛与往年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正在施工和尚未施工的病险水库数量多,冻损、震损、水毁工程较多,修复任务较重,中小型水库尤其是一些中小水电站管理体制多元,运用方式受利益驱动,安全运行监管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不少淤地坝带病运行,这些都是今年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难点。三月二十日,良玉副总理对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印尼发生的金东湖大坝溃坝严重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我国海南博冯水库除险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生坝体坍塌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也造成很大损失,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数量最多、库容最大的国家,同时病险库又很多,确保水库安全是件大事,请国家防总就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吸取教训,明确责任,抓紧除险加固,落实各项防护举措,确保水库安全。"为此,国家防总立即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回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在抓紧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的同时,根据水库(淤地坝)工程运行状况和上下游防洪要求,制定安全运行计划,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落实安全度汛责任制,做好在建水库、病险水库和淤地坝的安全度汛工作。下步国家防总拟于5月上旬召开全国水库安全度汛电视电话会议,对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专题作出安排部署,督促各地认真落实水库、水电站、淤地坝防汛责任人以及调度权限、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审批等,切实加强各类水库、水电站、淤地坝安全管理;督促各级政府加强中小型水库、水电站的管理,抓紧解决中小水电站管理薄弱、工程隐患多等突出问题,落实安全度汛措施。
4、强化山洪灾害和台风防御。督促各地把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大力推动基层防汛组织的建设,形成县、乡(镇)、村、组、户完整的基层防御体系。二是强化宣传培训,开展山洪灾害防御业务干部培训,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三是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解决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在财政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就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作出了安排,下一步将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地方做好103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同时抓紧开展《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全面实施的各项前期工作。
在防台风方面我们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海堤达标建设,全面提高工程设施防台风能力;二是督促有关省区抓紧研究制定沿海地区房屋建设的防台风标准,制定、落实船只回港避风期间船员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三是强化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的防台风工作体制,加强基层防台风能力建设,推广福建省的"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经验,全面提升乡镇防灾抗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四是继续加强防台风知识的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强化抗旱工作。针对当前旱情,我们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密切掌握旱情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分析预测旱情发展趋势;二是根据旱情发展情况,适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三是强化抗旱水源的管理调度,进一步完善抗旱应急供水方案;四是及时派出工作组协助指导抗旱工作;五是及时掌握各地抗旱工作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国家防总已于3月25日发出紧急通知,对当前抗旱保春耕工作进行了部署。
《抗旱条例》已于今年2月26日颁布实施。在抓好《抗旱条例》宣传贯彻工作的同时,要全方位地强化抗旱工作。当前,重点要编制完成《抗旱规划》,加强抗旱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工程抗旱和旱情监测、预报和评估能力;建立完善抗旱保障体制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研究制定抗旱应急用电、用油等抗旱物资和设备的补贴优惠政策,降低抗旱成本,提高农民的抗旱积极性。
6、强化应急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家防总应急响应机制,特别要完善部门之间、军地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合作、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机制;加强基层防汛抗旱组织建设,推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的成功做法,在洪涝和干旱灾害严重地区,将防汛抗旱组织延伸到乡村和社区;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对现有预案进行补充修订,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逐步形成完整的预案体系;加强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队的建设,加大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装备水平,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
四、几点建议
1、开展汛前检查。入汛早的长江、珠江,流域机构防总已开始了汛前检查工作。建议这次会后由防总领导和成员带队,分别对各大江河流域、重点地区和一些行业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检查,进一步督促和推动各地各部门的汛前准备工作。一是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水利部领导带领国家防总工作组对大江大河和重点地区进行防汛抗旱检查;二是国家防总其他成员带队对本行业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国家防总办公室汇总。
2、加强协调配合。去年国家防总印发实施了《国家防总防汛抗旱应急响应工作规程》,建立了各部门、各地区应急响应协调联动机制。一年来,在应急响应、宣传报道、联合会商和信息通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对防汛抗旱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也有一些亟待完善和加强的方面,如在防汛抗旱宣传工作中,还存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不统一、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在应急响应方面,还存在启动时间不同步、响应等级和行动不协调等问题。在全社会广泛关注、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人员伤亡事件极其敏感的今天,容易造成社会舆论混乱,降低政府威信,影响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国家防总、中宣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防汛抗旱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汛情、旱情及防汛抗旱动态等,由国家防总统一发布。涉及水旱灾情的,由国家防总办公室会同民政部发布。要按照这个要求,建立健全协调统一、口径一致、节奏分明、上下联动的防汛抗旱宣传机制,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宣传工作。二是按照《国家防总防汛抗旱应急响应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国家防总和各部门的应急响应工作。今年,国家防总办公室将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国家防总应急响应启动情况,以便于各成员单位做好应急响应的衔接工作。三是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加强联合会商和联合工作组组派工作。
3、加大资金支持。为确保安全度汛,中央财政每年汛前都要安排一定的度汛应急资金(包括水利基金和特大防汛经费),对重点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和重点防洪非工程项目进行应急建设,尤其对汛前检查中发现的严重影响当年安全度汛的工程及其隐患进行应急处置。近年来的防汛抗旱实践表明,度汛应急资金安排针对性强、效果好,为确保度汛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水利建设基金将于2010年到期,建议做好应急度汛后续政策研究,加大对应急度汛工程和水毁修复的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4、加强指挥系统建设。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基本建成,已建项目发挥了很好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但是一期工程完工后,全国尚有40%的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工情信息和旱情信息采集基本还是空白,决策支持系统功能还远未达到要求,急需建设二期工程。目前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送发改委,建议尽早立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