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上午,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到北京市气象局检查汛期气象服务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气象服务进展情况。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预报与网络司、综合观测司负责同志等陪同检查。
郑国光一行先后检查了北京短时临近预报平台和短期预报业务平台、专业气象服务平台以及决策气象服务平台运行情况,听取了一线预报服务人员的相关介绍。郑国光对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预报服务人员表示慰问,并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
在听取了北京市气象局局长谢璞关于汛期气象服务准备情况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气象服务进展情况汇报后,郑国光对上述两项工作的部署和筹备工作给予肯定;对北京气象事业发展以奥运为契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显著提升,发展气象事业的信心增强、北京气象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等方面给予赞扬。
针对北京汛期气象服务,郑国光要求在思想认识、技术装备、服务机构、岗位责任等各方面到位的基础上,要按照自身提出的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制定的五项约束性指标,要努力做到预报精细化、服务跟进式,特别要将汛期气象服务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两条线”协调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全面完成今年这两项重要的气象服务工作。
谈到北京气象事业未来发展,郑国光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对气象灾害的放大作用和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使城市气象服务越来越重要,对未来城市气象服务,要在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务院3号文件第二阶段的发展中予以体现。他指出,北京气象事业发展要瞄准特大城市的需求,从七个方面重点分析研究。一是城市运行、重大活动对气象服务的特殊需求;二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城市气象的服务机制;三是城市高影响天气的发生、发展的科学规律的研究,加强机理研究,增强发展后劲;四是研究城市预报服务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与百姓生活、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面向需求,预报要针对性、更主动,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高预报服务的效果;五是研究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许多大城市都在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远高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平均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发展方式对此提出了需求,北京城市规划、节能减排同样对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出了需求;六是城市的预报改革,如在预报时段的划分等方面要切合实际,还要在资料的集成、提高准确率上下工夫;七是发挥城市气象研究所的作用,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研究城市气象,通过行业专项的研究,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全国城市气象研究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通过机构改革,建立有利于北京特色的气象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北京的重大活动频繁,要探索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常态化。
最后,郑国光指出,北京事业面临压力大,任务重,要抓住目前的发展机遇,上一个大的台阶,在全国气象部门起到示范作用。
沈晓农也对做好北京汛期和国庆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要求。(记者李竞 曹冀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