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生部妇社司组织、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承办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点项目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同时进行了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法培训。29个省、区、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妇产科、新生儿科和妇幼保健专业人员,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机构官员等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卫生部妇社司副司长秦耕在讲话中指出,在医疗保健机构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是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有效保障生育安全和促进产、儿科循证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要重视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工作,推广适宜技术;加强医疗保健机构内部管理,形成产、儿科互动的良好机制,提高医疗保健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他希望与会人员通过这次研讨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重视程度,按照“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尤其要抓好疑难、典型和有共性的病例评审,总结经验,推动这项工作规范进行。
卫生部妇社司儿童卫生处处长曹彬指出,目前全球对于新生儿死亡评审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孕产妇死亡评审相比,我国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起步较晚,尽管已在一些省市进行探索,但尚不成熟。她简要介绍了“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希望各省、区、市在部分地区试行这个规范中,将死亡评审和服务过程评审统一起来,视为降低儿童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脚踏实地地进行试点和探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处处长David简要介绍了国际新生儿健康状况、新生儿保健的证据、新生儿死亡评审的理论基础及评审程序等有关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副主任、“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项目专家组组长赵更力介绍了“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于2008年5~12月在浙江、湖南、山西、宁夏、四川5省区12个区、县的试行情况。试行结果表明,实施新生儿死亡评审可以发现产、儿科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改进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有的放矢的依据,对降低婴儿死亡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已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项目专家组建议,应将新生儿死亡评审纳入妇幼卫生常规工作,并与继续教育项目相结合,加强相关技术培训。
研讨会上,有关地区介绍了试行“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的情况和经验。与会人员分组对评审规范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希望“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经进一步试行后更加完善,适时颁布,为各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会议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采用现场模拟评审的培训方法,讲解了调查表的填写、病例汇报、死因诊断、相关因素分析、改进措施的建议及评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