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为国督察不辱使命—国家土地督察工作三周年回眸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15日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3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而对于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来说,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鲜为人知到广受瞩目的不凡履程。

    2006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印发,标志着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正式建立。

图表: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专项督察  新华社发

    回眸3年,我们欣然看到,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活动中,努力不懈地扮演着三个角色:18亿亩耕地红线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坚强守护者;国家实施土地调控政策的忠实护航者;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完善的积极促进者。

    不辱使命,忠于职守。正是对自身定位的准确把握和历次行动的出色演绎,使土地督察机构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借科学发展的时代东风,成长为中国土地管理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谨守保护耕地“天职”,做18亿亩红线的坚强守护者

    在中国,推进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耕地保护几乎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科学发展指标的“晴雨表”。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央立足科学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也是土地督察机构的光荣“天职”。3年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始终把监督检查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强势出击,为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而披荆斩棘。

    开展日常巡察,部门联合专项抽查,实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督察……一项项直接针对政府的加强耕保举措,紧锣密鼓。地方政府承担的耕地保护职责,使之成为国家土地督察的主要对象。2007年以来,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土地督察干部与地方政府领导一起行走在田间地头,面对沃野平川,共商耕保大计。

    2007年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显示,全国有24个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山东、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制定了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有22个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2008年,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制度不断完善、不断细化: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年度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实现了从省到乡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把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标率纳入对市、县的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奖惩措施……

    一次次督促检查,一张张督察意见和建议书,一份份烫金的耕地保护责任状,设立起一道道耕保的“关口”和“闸门”,促使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认识更到位,职责更清晰,手段更有力。

    2007年3月,针对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政府将其下属的唐指山村上千亩土地出租用于跑马场建设,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向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这是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第一次亮剑。

    3年来,致力于帮助和支持省级人民政府更好地履行耕地保护责任、妥善解决日益尖锐的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坚持不懈地推进违规违法问题专项督察,严把“地根”,敢于碰硬,有力地遏制了地方政府无序用地的冲动。据统计,3年间,国家土地机构先后共对17个省、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出现的部分个别地区的违法行为,发出了21份整改意见和建议,督促地方政府认真落实整改。

    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显示:2007年,通过专项督察,全国共撤销违规违法设立的各类开发园区及其管委会63个,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7500多亩,拆除非法建(构)筑物133万平方米,没收非法建(构)筑物近300万平方米,复耕土地1388亩;盘整处理闲置土地23万多亩;9名相关责任人被移送公安和司法机关,31名相关责任人被移交纪检监察机关。2008年,截至年底,各地共清理违规违法行为183件,立案175件,结案167件;拆除违法建筑物面积26.7万平方米,没收违法建筑物面积107万平方米,罚款6475万元,复垦耕地面积2126公顷,行政处分65人,党纪处分21人,追究刑事责任10人。

    回首3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步步遇挑战,在坚守耕地红线的阵地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稳健地打出了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声威和阵势。

    从“百日行动”到“双保行动”,为国家宏观调控保驾护航

    在国家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两轮宏观调控中,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以两次行动的“生力军”和“督导团”的角色,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为土地政策有效参与宏观调控保驾护航。

    2007年9月,针对一些地方通过“以租代征”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等土地管理突出问题,国土资源部在全国推开声势浩大的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全程参与监督检查,圆满完成了百日行动从自查清理、查处纠正到督察整改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亮出了中央科学发展的决心和勇气,它以前所未有的声威和力度,有力遏制了土地违规违法行为上升的态势。据统计,通过2007年的“百日行动”和2008年的巩固和扩大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成果,截至2008年3月,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共查处“以租代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和“未批先用”等三类土地违规违法案件31737件,涉及土地25.04万公顷,其中,已自行纠正2871件,应立案28866件,己立案26905件,已结案22294件,立案率为93.2%,结案率为82.9%;共收缴罚没款40亿元,没收违法建筑物面积1690.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面积937.2万平方米;移送纪检监察机关3857人,已追究党纪政纪责任2864人;移送司法机关2797人,已追究刑事责任535人。

    有形的执法成果背后,更有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立的无形效应。通过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全国上下土地管理秩序井然,严格土地管理形成普遍共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寒流”,使得中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的严峻挑战更加雪上加霜。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推出扩内需、保增长的系列重拳举措。国土资源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迅速调整土地调控政策,制定了为促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的政策。国土资源部以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的大局观和前瞻意识,自2009年3月起,果断决定开展“双保行动”,保红线,保发展,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既积极主动服务又严格规范管理”的双赢目标,避免陷入“发展牺牲管理秩序、整顿付出发展代价”的恶性循环怪圈。

    “双保行动”致力于从资源管理的角度,保证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政策实施在科学发展和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双保行动”,力求走出一条新路——保增长,同时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基不动摇,坚持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不降低,坚持土地管理秩序不能乱。这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为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提供了完善制度、强化内功的难得机遇。

    “双保行动”开展以来,土地督察机构有为、有位,积极组织协调,同步督察、调研,加强宣传交流,社会反响强烈。一个深具说服力的事例是,在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落实检查组赴各地检查期间,土地督察机构利用“双保”成果主动沟通、对接,提供调研报告,派员全程参与,共商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大计,博得中央检查组的首肯,为以土地政策保障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顺利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4月下旬,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集中时间对各地“双保行动”推进情况进行检查,覆盖全国97个地级市(州、盟)和直辖市的11个区县,实地核查了675个扩大内需项目建设用地现场。5月25日至6月7日,组织开展了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检查抽查、保增长保红线行动督导检查、2008年度卫片执法检查督查三项检查工作。其中,双保行动检查22个省份。向部长办公会议报告了检查情况。

    短短数月,“双保行动”已由国土部门的一家行动,上升为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部门的共同行动,成为地方政府着力土地调控政策落实、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赢得了专业人士“及时、务实、充满智慧”的高度赞誉。

    “双保行动”仍有待向纵深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了百日行动考验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一定会在危机考验中成长壮大,胜任“双保行动”重任,以更加娴熟的驾驭能力应对各种复杂考验,在国土资源部门落实科学观中发挥“特种部队”的先锋突击作用。

    不遗余力推进机制创新,做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促进者

    土地督察机构是机制创新的产物,机制创新也赋予了土地督察机构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三年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创新亮点不断,其中探索建立共同责任新机制无疑最为耀眼。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架起了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成为靠前管理的桥头堡,分类管理双向联系的纽带。”特殊的地位使国家土地督察在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用、大家管”的共同责任机制探寻中,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年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致力于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协调,着力推进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建设。国家土地督察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2007年,12个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土地督察工作的文件,与各督察局初步建立定期的工作磋商机制。到2008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文支持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与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沟通联系制度。

    2008年以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与地方政府确定了30个共建单位和联系点,从预防、查处、监管、问责、部门联动、集约用地等,多方面推进了共同责任机制和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北京、沈阳、上海、南京、成都、西安等督察局都启动了共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上海、江西、辽宁等省的试点和联系点工作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新机制的政策文件。

    实践证明,这些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破解土地管理重大难题为指归的试点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些重点试点地区土地管理新机制的主体框架已初步搭建。种种现象表明,新机制试点触及了政府土地管理方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对以往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又对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和破解,推动了试点地区政府土地管理职能的切实落地,成为土地管理观念和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简称15号令)重磅落地,空前严峻的问责风险考验地方政府。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牢牢抓住这一契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土地违法问责制的宣传,将贯彻落实15号令渗透到日常督察工作中,按照问责制的要求加强土地管理,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创新”贯穿土地督察机构组建和成长的整个历程。即使在熟练运用督察的“常规武器”——专项督察过程中,各地方督察局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踊跃创新。上海局、武汉局率先开展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督察试点,收效明显。北京局、南京局创新日常巡查方式,采取日常巡查、联合巡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强化督察的发现职能。武汉局“在线”督察与跟踪督察并举,注重信息收集与分析。广州局在调研基础上,寓督察于服务之中,指导和推动广东省集中查处违法用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执法大行动。北京局“编织”华北土地督察巡察网,建设方案已基本成形。沈阳局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事项审查督察的抽查审核比例达30%。济南局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以督察工作解民忧。西安局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土地督察试点。广州局以自行到现场实地核查的方式,对11个地区的27个批次用地进行了抽查。成都局对重庆市、云南省、四川省的建设用地进行审查,审核卷宗70宗。西安局对西北五省区及兵团2009年上半年以来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进行了督察,实地核查面积达1.3万公顷。

    例行督察是督察创新的典范之作。为全面监督检查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核查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区域土地管理形势进行整体评估,及时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纠正违法问题,国家土地督察在专项督察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启动例行督察,不断拓宽督察领域。各督察局把开展例行督察作为核心业务的重中之重,积极配合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制定了《土地例行督察五年规划》、《土地例行督察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认真总结去年试点工作经验,全面开展例行督察,促进了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目前,已有32个地市和县开展了例行督察试点工作,有效巩固和拓展了土地督察核心业务。

    经过3年多的督察工作实践,土地督察机构已初步形成以例行督察、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督察、专项督察、卫片督察、信访督察等内容的土地督察核心业务,形成了实施土地督察制度的有效工作模式。通过督察工作机制的不断探索、创新,土地督察机构成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促进者,成为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的重要推手。

    3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但土地督察机构取得的成效实实在在。

    3年前,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犹在耳边:“土地督察机构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牢记‘严、明、勤、廉’四字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依法行政、敢于碰硬、勤政廉洁的土地督察队伍,监督好、管理好、保护好中华民族宝贵的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年后,国务院领导对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新的期望,要求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继续努力,把主动服务与规范管理有机结合,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上迈出新步伐。……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有效制度。

    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刚满3周岁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未来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我们期待着,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科学发展的时代东风中茁壮成长,为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卓越的贡献。(记者 张晏)

徐绍史寄语第三次集中选任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局级干部
——牢记使命 尽职尽责 勤奋进取 廉洁自律

    6月4日上午,在第三次集中选任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局级干部即将分赴新的工作岗位之际,任职集体谈话和廉政谈话在部进行。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寄语新任职的38名同志,要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勤奋进取、互相关照、廉洁自律。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王寿祥作廉政谈话。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主持。

    徐绍史首先代表部党组向即将奉命赴任的38名局级干部表示祝贺。他说,第三次集中选任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局级干部,是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部开展的第五批干部集中交流选任。这次选拔任命的38位同志,思想政治素质比较好、事业心和责任感比较强、经验比较丰富、工作业绩比较突出,是对国家土地督察局领导力量的充实和加强;选拔中,努力做到统筹兼顾部机关、国家土地督察局和部直属事业单位;干部得到适当交流。应该说,这次选任工作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详细

经过三年探索 土地督察制度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09年6月23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鹿心社和国家土地副总督察、部党组成员甘藏春介绍“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进展与成效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政府网进行现场直播。

    [中国新闻社记者]: 第一,2006年7月份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正式建立,到现在即将3年。请问作为一项新制度,近三年来土地督察制度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第二,在材料中提到,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可能会出现新的闲置用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就这两个问题能不能请您解释一下?

    [甘藏春]: 土地督察制度建立已经将近三年。作为一项全新制度,在实施的三年当中,按照边工作、边组建、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不断探索。经过三年的探索,土地督察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重视、支持,得到了全社会的重新认识。作为加强土地管理的一支新的生力军,土地督察机构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活动中,扮演着三个角色:一是18亿亩耕地红线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坚强守护者;二是国家实施土地调控政策的忠实护航者;三是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完善的积极促进者。  >>>>详细

 
 
 相关链接
· 经过三年探索 土地督察制度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协助扩内需落实检查组开展工作
· 图表: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专项督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