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重庆市在渝中区牛滴路抗战遗址保护区李根固旧居举行简朴而隆重的抗战遗址文物点挂牌保护启动仪式。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市政府副市长谭栖伟、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出席挂牌仪式。这标志着重庆全面启动了抗战遗址保护工作,曾经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望重现往日的风采。仪式由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物局)副局长程武彦主持。
抗战八年,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不但留下众多抗战历史遗迹,而且留下了十分丰富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藏品。大后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很多地区难以企及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创造重庆新文化的重要历史内涵。
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抗战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一方面加强抗战遗址的立法保护,并将其纳入重庆城乡总体规划。在《重庆城乡总体规划》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了对抗战遗址保护的内容和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公布了一批抗战遗址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划定保护范围,编制保护规划加以保护,编制了《黄山抗战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等一批保护规划,建立和开放了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特园与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史迪威陈列馆、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冯玉祥旧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等63处抗战遗址博物馆、陈列馆。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忽视文物保护,造成文物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从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结合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重庆在全市15个区县组织开展了抗战遗址的专项调查。目前初步查明,全市共有抗战遗迹720处,其中现存348处,消失3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6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2处。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制作了重庆市抗战遗址电子地图,完成了调查分析报告和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此次普查,摸清了抗战历史文化遗址的分布区域、位置特点、类别情况、保存现状、数量状况、权属关系和存在问题。重庆市将按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按照“重点抢救一批、整合利用一批、挂牌保护一批、留取资料一批”的思路,逐步建设抗战文化保护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抗战遗址三级保护层次,形成完善的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展示体系,加强重庆市抗战遗址的保护,推进抗战遗址的开发利用。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还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国家重点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性文物保护。到2012年,完成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刘伯承六店旧居等120处重要革命遗址、抗战遗址的抢险维修,并逐步对外开放。
据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局长汪俊介绍,本次抗战遗址挂牌点183处共197个点,涉及13个区县,这批抗战遗址名录是经过专家评估认定、有关区县核实、市级相关部门确认产生的,包括抗战时期的行政机构、外事机构、文教科卫机构、金融机构、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及其他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生动展示了重庆抗战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随着普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这批挂牌保护的抗战遗址和文物点数量还可能增加。
汪俊认为,抗战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遗址是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保护、整理、挖掘、利用好抗战文化遗产,让更多的抗战研究成果进入世界主流视野,提高世界人民对重庆抗战及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历史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是重庆应该承担也是必须完成好的任务;同时,对于凸显重庆市城市文化和历史风貌、展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也具有重要意义。举行抗战遗址挂牌保护仪式,坚持“不改变原貌”和原址保护原则,保护这些已公布的国家级、市级、区级以及具有历史实证、传统风格的重要抗战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传统风貌的整体性,这是落实市政府刚刚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危旧房改造工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的具体举措。(颜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