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记者从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会上获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科教兴机”的理念,落实完善扶持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协作,构建产学研推有机融合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体系,促进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突破,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水平,支撑引领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介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挖掘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是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5%,农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一批拥有国际先进性能指标的农机产品、核心技术;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5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建立完善的农机自主创新体系,能够自主制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关键农机产品。
宗锦耀告诉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我国农机化科技教育必须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夯实农机化发展人才基础、促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推动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转变,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会议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科教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方针,以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目标,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举,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切实扭转新技术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二要注重示范引导,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加快普及应用主要粮油作物种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广棉花、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做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水稻育插秧、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玉米收获、薯类收获、高效植保和旱作节水等主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三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农机化人才培养和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力度,依托重大农机化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养农机化科技领军人才;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等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采取政企联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培养一大批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四要注重联合协作,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体系,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的务实创新精神,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把农机化系统内外的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凝聚在一起,通过跨部门、跨地区、多学科、多领域的农科教大联合与产学研推大协作,取得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大突破与大成果。五要以合作促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梁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