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徐绍史一行赴内蒙古调研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等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9日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8月中旬,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一行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端的呼伦贝尔到中西部的鄂尔多斯,行程达2000公里,对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行考察和调研。

    一路跋涉,既领略了素有“北国碧玉”之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经历了黄土高原上的路途颠簸与心灵震荡。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即将进入收获阶段的时候,让我们走近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内蒙古模式”,探寻其留给人们的诸多启发和思考……

    —— 题 记

    “美丽与发展共赢”,“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充分表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尝试

    8月11日,飞机一落地,徐绍史一行就投入了美丽而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怀抱。这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端、地质上属于“大兴安岭成矿带”的美丽国土,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全国最好的天然草原,浩瀚的原始森林和众多河流湖泊,境内森林和草原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有着“绿色净土”、“北国碧玉”的美称。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各类矿产资源60余种,矿产处500多处。其中煤炭储量1000亿吨,远景储量2000亿吨,初步探明石油储量10亿吨。而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达317亿立方米,煤水组合条件较好,适于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加上这里西接中俄蒙矿产资源富集区,东邻制造业发达的东北和环渤海矿产资源需求区,资源的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这样的自然条件,注定了呼伦贝尔市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面临着两难的局面:开发矿产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孰前孰后?似乎总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可是市委书记曹征海不这么看。他向徐绍史部长汇报了他们的思路:“坚持有进有退、美丽与发展共赢,在保护中有序开发,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和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发展与保护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通过实践,完全可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达到统一,臻于完美。曹征海算了一笔账,几年来,呼伦贝尔因退耕、退牧、退伐、退落后小企业虽然导致减少生产总值27亿元,但通过再造发展优势增加生产总值404亿元,全市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折。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32.7亿元,是2004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6%。今年上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全市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6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5%。

    只有自己发展了,才有实力实现更好的保护。市里计划用5年的时间,治理呼伦贝尔沙地500万亩,基本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扩展趋势,今年全市已自费投入1.5亿元治理沙化草原100万亩。

    同样,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也提出了“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煤化工产业为载体,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矿业开发反哺农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这样的认识,让徐绍史部长感到欣慰。他在与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会谈时说:“这次来内蒙古,我们既看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又看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从满洲里到呼伦贝尔,再到鄂尔多斯等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尝试,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内蒙古已经连续7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很好,如果再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关键点,金融危机之后,就可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来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我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也备受鼓舞。”

    “内蒙古的地质条件非常好,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统筹部署,拉动商业性投入,加快勘查进度,加速经济发展”

    与美好的生态环境同样吸引着徐绍史一行的,是内蒙古在地质找矿上的重大突破。

    8月12日一早,徐绍史一行穿过无垠的草原和莽莽林海,来到比利亚铅锌矿区找矿现场考察。这个位于大兴安岭林区深处的矿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勘探工作,却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已有的钻孔资料反映,区内2公里之内已经发现有5条矿体,预测远景资源量在100万吨以上。

    大兴安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成矿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勘探一直处于徘徊的局面,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看到刚刚打出的矿石岩心,了解到矿石丰富的含铅锌银铜品位,徐绍史显得十分高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局长、内蒙古森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安国通给部长介绍,这两年他们紧紧抓住国家“创建大兴安岭有色金属基地”和国土资源部“拟在大兴安岭、长江中下游、西南三江(中南段)等3个试点重要成矿区带统一部署地质找矿实施方案”的机遇,坚持改革不动摇,依托林区地缘优势和集团公司企业经营优势,确立“发展矿业”的产业转型战略,专门成立了矿业公司,在自治区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的政策扶持下,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将学校、医疗等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出来,一次性还清了职工社会保险等历史欠账,实现了企业改制的平稳过渡,改变了整个林管局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徐绍史高度肯定了这一改革思路,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持续改革,争取改革和发展的更大突破。

    8月14日,徐绍史一行赶赴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鄂尔多斯东胜煤田纳林希里矿区。一路尘土飞扬,枯黄色的起伏不平的土地上,稀稀落落地生长着一丛丛生命力极强的沙柳,一路颠簸着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矿工们已经翘首盼望多时了。矿区项目负责人秦胜利介绍,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鄂尔多斯聚煤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东、北均以黄河为界,南与陕西交界,西以贺兰山西麓为界,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东部有准格尔煤田,中部为东胜煤田,西部是桌子山煤田,内蒙古范围内的预测资源储量达1万亿吨~1.2万亿吨。近年来自治区加大勘查力度,截至2009年,共投入经费16.82亿元,勘查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预计可获煤炭资源量254亿吨,纳林希里的煤炭属于优质煤,以低灰、低硫、低磷、高热值的不粘煤为主,开采技术简单,交通条件便利,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徐绍史不顾长途跋涉的辛劳,他登上钻机,询问钻探工人的工作和休息情况,嘱咐他们保重身体,并给矿工们带来了羊肉和美酒,让他们改善一下生活,勉励他们努力工作,争取找到更多、更好的煤炭资源,为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作贡献。

    徐绍史反复强调,“全国有16个国家级重要成矿区带,大兴安岭成矿带是其中之一,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兴安岭成矿带在内蒙古占的面积很大,成矿条件优越,此外,内蒙古区域性的成矿带还有4到5个,成矿远景也非常好。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统筹部署,特别是要抓紧把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尤其是大比例尺的调查安排到这些重点成矿带上去,拉动商业性投入,加快勘查进度,加速经济发展。同时,广义的环境地质工作,包括矿山环境整治、地灾防治、农村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都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好好抓起来。”

    “‘内蒙古模式’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模式,要对内蒙古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地勘队伍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

    地勘队伍的改革发展,是徐绍史这次内蒙古之行最为挂念的一件大事。

    在调研中,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跟徐绍史部长说起他引以为自豪的三件事。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从振兴矿业入手,带动了全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使得内蒙古的矿产结构调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煤矿从2003年的1200多家,到去年只剩500家,但是产量却突破4亿吨,位居全国第一。大规模的整合,提高了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地质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近6年来的找矿成果是过去53年总和的两倍。三是地勘队伍的改革发展,找到了一条活路。通过实行内部企业化改革,从过去天天打报告向政府要钱,到现在时时谋发展向市场找出路,软件硬件更新,收入连年增加。徐绍史对此完全赞成,予以肯定。

    8月14日,徐绍史一行前往内蒙古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考察该院基地建设与改革发展情况。这支属地化之前被看做落后典型的地勘队伍,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坚持实行内部企业化运营,走勘查开采一体化的路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但职工收入稳步增加,地质找矿取得重要成果,最令院领导感到自豪的是,去年一举解决了30多年来最为难的一件事——新建了住宅小区,解决了全院职工的住房问题。

    在实地考察之后,8月15日,徐绍史部长与内蒙古地矿局、有色局、煤田地质局、地调院、环境监测院、地勘十院等有关地勘单位举行座谈,听取大家对属地化管理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大家的汇报后,徐绍史总结了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三个特点,一是抓住了机遇。内蒙古地勘单位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正好是上一轮矿业振兴的后半段,这几年外部环境好,投资非常活跃,地勘工作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内蒙古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

    二是内部的企业化改革。各个地勘单位都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自治区政府就地勘单位改革下发了文件,成立了内蒙古地矿、有色、煤田等三大省级集团公司,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化运作的新体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初步建立起勘查新机制,土地全部转为经营用地,装备得到更新,人才得到充实,内部企业运作更加灵活,找矿成果达到历史新高。

    三是妥善处理“戴事业帽子”和“走企业路子”的关系,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深化经营制度改革,创建全国一流地勘队伍。更重要的是发挥优势,突出主业,坚持发展,走“属地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勘查开发一体化产业发展”道路,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矿业集团。

    “内蒙古地矿模式”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模式,我们要对属地化管理后,特别是2005年以来,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坚定走改革创新之路的信心。要对内蒙古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外围的政策环境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综合其他省区的情况,创造一种政策环境,指导全国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徐绍史指出。

    “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除此没有第二条路”

    短短5天时间里,徐绍史一行还考察了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看望了东部边陲小镇莫尔道嘎国土资源所以及鄂尔多斯国土资源局、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地矿局的干部职工。

    他希望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中来。

    在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方面,要考虑中央、地方和企业如何联动,充分调动三者的积极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和勘查基金如何衔接,做到科学发展,互相促进;还有勘查和开采如何结合,地质找矿、矿业权配置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如何配合,等等,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在推动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方面,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上对“走企业的路子”的惧怕,二是自身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从优化外部环境来看,也有两大问题需要部省两级共同研究解决:一是矿业权市场建设,二是勘查制度改革。

    要通过开展“大讨论”,形成以下5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形成一个关于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定向和定位。二是进一步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近几年要在全国16个重点成矿带上有大动作,争取找到40~50个大型以上矿产地。三是真正把行业服务抓起来,及时向地勘单位提供基础地质和找矿信息。四是认真总结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在改革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配套的政策环境,坚定不移地推动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五是对现有标准、规程、规范等文件进行清理,提出立、改、废方案。

    “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因此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除此没有第二条路。”徐绍史在调研中的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记者 田春华 李玉恒 蔚志成)

 
 
 相关链接
· 全国汛期地灾防治工作会举行 徐绍史:抓好三重点
· 徐绍史赴江苏山东两个东部沿海经济大省进行调研
· 徐绍史:以土地供应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徐绍史要求国土资源战略研究提出独创性思想措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