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5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为网友解析立秋以后的南方持续高温天气。图为访谈现场。
近日,我国江南、华南等地连续多日遭遇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不少省、市都发布了高温预警,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区域平均高温日数为1982年以来同期最多。8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处暑”,这个代表着由热转凉的节气并没有给南方的天气带来些许清凉,相反,高温天气却依旧势头强劲。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南方尤其是江南的大范围高温将持续到本月底。8月25日下午记者邀请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杨贵名为大家深度解读高温天气。
“处暑”后南方出现高温天气实属正常 南方地区目前仍处于高温多发季节
谈媛:本次高温天气已经持续了将近10天,高温都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长达40天的三伏天已经结束,“处暑”节气也已过。按说天气该转凉,这样的高温天气是否正常?
杨贵名:高温目前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比如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实际上这也是目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区域,也就是公众常说的热带海洋性暖气团所控制的区域。
南方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高温天气是正常的。应该从整个地域的状况和较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来分析这种高温天气正常与否。一般从7月中下旬开始,长江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北抬到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开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高温伏旱天气,这种天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所以,目前南方地区仍处于高温多发的季节,这是一个气候上的特点。
同时,从往年的平均状况来看,立秋热、处暑热的情况在南方比较常见。本次高温在时间上的分布,应该说跟气候上的统计比较吻合。此外,不能仅从单一的某个站点达到37、38度或者突破历史记录来评判,这要从大范围、多个站点进行考虑,在气候上统计一段相对时间内,比如通过比较6、7、8三个月平均的气温与多年的平均气温,说明高温的程度是比多年平均强或弱,或是持平。
“非典型性”梅雨为高温最主要诱因 副热带高压强盛及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高温持续
谈媛:是什么原因导致本次南方长时间的高温天气?
杨贵名:今年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江淮流域梅雨的“非典型性”。即梅雨的特点表现为“入梅晚、出梅早、梅汛期短、梅雨量偏少”,这是造成本次持续高温天气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这种高温天气与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目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中低纬度,也就是北纬35度以南的纬度带上,无论是西太平洋高压还是伊朗、巴基斯坦、阿拉伯海一带的高压,都比较强盛,且成东西向带状分布。这也是造成该纬度带上高温天气的原因之一。
此外,高温天气还与北方冷空气的路径息息相关。我们知道,在极地东南侧也就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北、日本海以北地区的高纬度极地附近,以及北欧以北的地区,分别存在着两个极涡中心,两个极涡中的冷空气南下以后,分别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和东欧地区等。现在,这两股冷空气相对比较平静,使得我国高纬度气流表现为比较平直的环流。而在这种平直环流上有一些小股的冷空气活动,其势力较弱,影响范围较小,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副热带高压便不受之干扰,其势力也不会被削弱,这是高温天气持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而梅雨的非典型性以及大气环流的异常与“厄尔尼诺”的增强又不无关系。
分别受大陆性干暖气团与海洋暖湿气团控制 立秋后高温形式截然不同南方闷热、北方干热
谈媛:南方高温天气带来的热感与北方高温有什么不同?
杨贵名:立秋以后,北方的高温天气过程以干热为主,与南方高温的湿热不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南方蒸、北方烤”。这是因为副高在减退以后,北方受大陆高压的干暖气团控制,温度高、湿度低加速了水分的蒸发。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仍处于海洋暖湿气团的控制,导致了感受上截然不同的高温。
在北方,人们一般将“立秋”节气以后,发生的持续10天左右的干热高温天气,称为“秋老虎”,这种天气不是说特别热,最高温度可能只有32、33度,不过湿度很低。在这种天气下,虽然白天干热,但早晚温度会偏低,约在22至24度,人们感觉比较凉快、比较舒适。
人们平时还会经常用到“桑拿天”这个词。这种天气一般多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热带暖气团控制范围的西北侧边缘地区,因为这一地区的水汽更加充沛,西南暖湿气流活跃,它将热带洋面上的暖而湿的气流输送过来,就会使人感觉特别难受,好比我们坐在桑拿室里面,“哗哗”不停地流汗。这种现象实际上多见于北方,因为这种闷热并不常见,所以才被大家关注,获得此称呼。但其实这样的高温在南方非常常见,7、8月份的时候我就去过南方,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搭了一个毛巾,有的人把毛巾扎在头上,就那样不停地擦汗,这种闷热天便是典型的“桑拿天”。这次的持续高温天气也以闷热为主,以上海为例,在今年8月的前23天里,相对湿度超过70%的天数多达17天。
谈媛:高温天气对农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杨贵名: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立秋后还有10天热。这10天的热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北方地区有句俗话,叫“立秋10日无雨,百草无籽寸草无根”!为什么这么说,就北方来说,这种高温表现为干热,温度非常高加上湿度非常低,加速了秋季作物的水分蒸发,导致作物水分含量非常低。而这段时间正好是秋季作物灌浆、成熟的阶段,如果降水偏少,对产量必然造成影响。而如果从长远来看,秋季降水的不足以及湿度的下降,将影响到冬小麦播种时的土壤墒情,并对来年的作物生长产生影响。
而持续高温少雨和干旱对江汉、江南部分地区以及重庆、贵州东南部一季稻的抽穗开花、灌浆乳熟不利,容易造成江汉、江南处于果实膨大期的柑桔日灼危害、裂果落果,家禽、家畜也容易因高温引起中暑,抗病能力下降、死亡率增加。建议南方旱区应尽早做好防旱抗旱工作,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应抓住降水时机,做好塘库蓄水工作。
而对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会给电力以及生活用水等生产生活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山区等没有自来水供应的地区,影响会更加明显。这种持续闷热天气,容易造成人心情烦躁,容易发生中暑,请大家尽量避免午后或高温时段在日光下暴晒及在露天环境中活动,平时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以预防秋燥。饮食要多辛少酸,保证干净卫生。生活上忌寒凉、受冷,不要过度贪凉,否则容易造成胃肠紊乱,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等体质较弱的人群。
高温天气月底结束 “华西秋雨”将登上天气舞台
谈媛:本次高温天气过程将于什么时候结束?未来我国天气形势呈现出什么特点?
杨贵名:据现在的资料,这次高温天气过程将持续到月底结束,从27日开始,重庆、贵州、湖北西部的高温天气将逐渐结束,但江南、华南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3天左右。一直到28、29日以后,全国的天气形势就将发生改变。随着冷空气的南下,高温就会彻底结束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副热带高压不断南退,刚才所说的中高纬度受纬向气流的控制、其上不断发生小股冷空气的天气形势,将逐渐调整为“华西秋雨”的形势。
我们知道,每年从8月下旬开始,雨带迅速南撤至淮河流域,形成了淮河流域的二度降水,持续时间一般从9月中旬到10月上旬。这种降水常向西延伸就形成了“华西秋雨”。此时,华西地区5500米上空处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的低气压区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偏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一带地区,使这一带地区具备了比较丰沛的水汽条件。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频频交汇,便形成了“华西秋雨”。“华西秋雨”的结束就意味着我国一整年的降水基本结束,此后即使有降水,降水量也非常小。
谈媛:这次高温天气这么长时间,会不会对后期的“华西秋雨”造成影响?
杨贵名:这个暂时还难以预测。因为“华西秋雨”发生的时间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现在离9月中旬还有一段时间。如果高温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可能会对“华西秋雨”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推迟或者华西秋雨时间缩短,或是雨量稍微偏弱等方面。但是现在还不知道会不会对华西秋雨是否造成影响。

8月27日8时发布的全国高温区域预报图。来源:中央气象台
秋台风数量多但登陆少 需防范秋台风带来的高温天气
谈媛:从历史同期来看,秋天的台风多吗?会不会给我国带来高温天气?
杨贵名:历史同期来看,秋天台风多,但登陆得少,数量基本上在一、两个左右,并且正面登陆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副高东退南落到东南沿海、或脊线位置偏高,若有台风生成,此时台风基本上沿着副高边缘运动,或擦过东南沿海、或近海转向;若副高仍在江南南部、华南徘徊,则台风可能从副高南侧的华南南部扫过,从而影响海南一带,有时可能不登陆;若副高南北尺度较大,副高南侧的台风将从副高南侧西行,慢慢经过南海便往西行进,可能就去影响越南等地了。
当秋季的环流形势比较明显时,副高退到海上,我国大陆开始盛行“冬季风”,即长江以北基本为西北风,以南则为东北风,这时即使有台风移动到华南、或东南沿海,在这种气流的阻挡下,秋台风北上动力不足,受到冬季风的阻挡,很难登陆。
尽管如此,秋台风容易引起大面积的高温晴热天气,因此,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中国气象报记者 谈媛 郭起豪 吴家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