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政部发布《2008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评估分析报告》,从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应对工作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四方面对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应对工作进行了分析。
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多、地域广、强度大、损失重,总体形势严峻。台风、洪涝、旱灾、风雹、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年初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两次巨灾,灾损程度、救灾难度历史罕见。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88928人,紧急转移安置2682.2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999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03.2万公顷;倒塌房屋1097.7万间,损坏房屋2628.7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752.4亿元。
报告称,2008年多灾并发、大灾频发的严峻形势,给防灾抗灾救灾减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对我国的自然灾害应对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汶川特大地震、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科学部署,举全国之力,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充分显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亲临抗灾救灾第一线,指挥抢险救援和慰问受灾群众,极大地鼓舞和凝聚了全国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防灾准备和抗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各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在历次抗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以下为报告全文:
2008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评估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多、地域广、强度大、损失重,总体形势严峻。台风、洪涝、旱灾、风雹、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年初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两次巨灾,灾损程度、救灾难度历史罕见。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88928人,紧急转移安置2682.2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999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03.2万公顷;倒塌房屋1097.7万间,损坏房屋2628.7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752.4亿元。
二、主要特点分析
(一)巨灾连发历史罕见。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大部尤其是南方地区连续出现四次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形成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仅仅时隔3个月,灾后恢复重建尚未结束,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又发生里氏8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二)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87次,其中6级以上19次,灾害影响14个省份,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明显超过常年。除汶川特大地震外,西藏改则6.9级地震、西藏当雄6.6级地震、新疆于田7.3级地震、云南盈江2次5.0级和1次5.9级地震、四川会理与仁和交界6.1级地震、青海海西州6.3级地震,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阶段性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汛期周期长,局部地区干旱严重。全年汛情来得早、去得晚,部分流域灾害严重,夏季珠江、湘江、长江中上游、淮河流域发生较重洪涝灾害,9月份四川地震灾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广西郁江、西江、洞庭湖水系等南方多条河流出现罕见秋汛,发生历史同期最大洪水。旱情波及范围广,共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灾,局部地区重复受旱,对农牧业生产影响较重。
(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灾害共发生22577起,其中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分别发生487起、328起、1763起和19999起。受灾地区较往年偏多,共涉及27个省(区、市),呈现 “点多面广、突发性强、以小规模为主、防御难度大”的特点。
(五)台风登陆时间早,登陆比例高。从登陆时间看,第1号台风“浣熊”登陆时间较往年平均日期早2个多月;从登陆比例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2个热带风暴生成,其中有10个生成台风并在我国登陆。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是近十年以来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第8号台风“凤凰”登陆后深入内地,影响范围较广,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重复受灾严重。
(六)灾害种类多,受灾区域广,灾害损失较常年明显偏高。全年旱灾、洪涝、滑坡泥石流、风雹、台风、风暴潮、海浪、赤潮、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均不同程度发生,并于黄海海域出现新型的绿潮(浒苔)灾害。全国所有省份均不同程度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其中四川、甘肃、湖南、贵州、广西、云南、江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地灾情较重。与2000年以来均值相比,2008年因灾死亡(含失踪)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倒塌房屋和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分别高出33.8倍、4.8倍、4.8倍和2.1倍,受灾人次高出14.8%,灾害损失主要指标远超常年水平。
三、应对工作评估
2008年多灾并发、大灾频发的严峻形势,给防灾抗灾救灾减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对我国的自然灾害应对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汶川特大地震、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科学部署,举全国之力,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充分显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亲临抗灾救灾第一线,指挥抢险救援和慰问受灾群众,极大地鼓舞和凝聚了全国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防灾准备和抗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各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在历次抗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总体来看,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应对工作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组织领导方面
为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两次巨灾,国务院先后成立了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分别下设6个指挥部和9个工作组,共有46个部门和单位参加,各成员单位和灾区各级政府均成立了灾害应对领导机构,迅速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调、军地协作、全民动员的应急处置机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应急指挥中心和总指挥部坚持统一指挥协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优势,形成了高效运转机制和强大攻坚合力,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了抗灾救灾工作。在2008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综合减灾部门、各专项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密切协调配合,有力组织了各项抗灾救灾工作。国家减灾委、国家防总、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农业部、气象局、海洋局等部门进一步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机构及其职责、运行机制,加强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作,健全自然灾害应对联动工作机制,细化和落实了责任制。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2个计划单列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各省(区、市)气象局均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
总体来看,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的直接指挥和全国迅速形成的灾害应急机制,以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为全年抗灾救灾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度建设方面
1.法制体系进一步健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相继制订相关配套规定和实施细则,并结合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实践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重新修订《防震减灾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颁布实施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涉及应急抢险、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卫生防疫、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民政部、气象局、红十字会等制订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办法》、《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红十字会灾害救助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细化了救灾款物管理、决策论证和灾害救助等工作程序。有关部门编制修订了《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后铁路重建规划大纲》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进一步加强了减灾规划编制和救灾标准体系建设。
2.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教育、民政、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地震、气象、海洋等部门正在推进《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地震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等编制修订工作。各地大力推进基层救灾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全国省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已全部完成,绝大部分地、县完成了预案编制工作,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总体来看,2008年,自然灾害应对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在抗灾救灾??基??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应急准备方面
1.队伍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积极推动森林火灾消防队伍建设,武警森林部队增加人员编制,组建了武警福建、甘肃省森林总队和森林指挥部直属机动支队,向江西、安徽、湖北、湖南4省派出临时定点驻防大队,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依托武警部队各组建了1000多人的扑火机动力量。已建有国家重点防汛抢险机动队、解放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地震局和全国所有省级地震部门均建立了地震现场工作队,26个省(区、市)成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专业救援队伍人员总数达3000多名。基层应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天津市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或确定综合应急救援队伍569支6.92万人;山东省落实了500万人的防汛抢险后备队伍。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地气象信息员达30余万人,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1.4万个。在应对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工作中,专家队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来自10多个部门、涉及22个专业学科、包括13位院士组成的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国家减灾委、科技部组织成立了“抗震救灾专家组”,承担了政策咨询、灾情评估和规划编制等工作。交通运输部组建了灾区公路抢通保通恢复重建专家咨询组,现场指导了公路抢通保通等工作。
总体来看,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在规模、素质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专家队伍建设和发挥作用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健全,为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资金投入情况。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抗灾救灾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全年安排各类抗灾救灾资金1500亿元,其中,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509.6亿元。为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中央财政及时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救灾补助标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对倒房困难户重建住房每户补助5000元,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倒房农户重建住房平均每户补助2万元。国家防总、水利部下拨防汛抗旱经费28.15亿元。交通运输部紧急下拨了四批共计2亿元抗震救灾专项资金,组织指导四川省交通厅制定了灾区公路保通方案,为汶川地震救灾运输车辆减免通行费6.1亿元;商财政部落实并拨付10亿元公路养护保通工作经费;下达四批公路水毁抢修资金共计2亿元,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相关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约21亿元。农业部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9.8亿元,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林业局投入扑火救灾经费9184万元,下达3亿元森林防火基本建设资金。湖北省全年安排省级救灾资金2.27亿元。云南省制定了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10项重大措施,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近百亿元资金,全面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总体来看,200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抗灾救灾资金投入,提高了防御和抵抗自然灾害的基础能力,有力保障了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3.物资储备情况。民政部继续加强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会同财政部先后安排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和采购资金21.36亿元,截至2008年底,共建有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储有救灾帐篷31.7万顶;全国所有省份建立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75.3%的地市和56.5%的县建立本级储备点,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水利部建有中央级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库16个。各地红十字会建有200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共储有救助类应急物资近1.5亿元。农业部建设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1个、物资站点11个。林业局共采购森林防火物资40410件。地震局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省级地震部门建设了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对应急救援设备、装备、食品及日常用品进行了配备及必要的备份;交通部门在沿海及内陆通航水域共部署了900余艘海事执法船、60艘专业救助船舶、11架救助飞机,提高了台风影响期间应对海上突发险情的处置能力。
总体来看,2008年全国抗灾救灾物资储备规模和品种进一步扩大和增加,抢险救灾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力保障了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监测预警方面
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及时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服务和指导各项防灾备灾工作。气象、民政、环保等部门成功发射了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以及“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气象部门已建成1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11套L波段探空雷达、125个国家自动站和613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立了全国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台风路径预报准确性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地震局已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门类,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地震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地震监测的震级下限从4.5级提高到2.5级。海洋局对原有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和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新建改造一批海洋观测站点,实现了岸基海洋观测数据的分钟级传输,利用手机短信、专线等进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发布的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共发布风暴潮警报72份、海浪警报126份、海啸消息27次。在6-8月黄海及青岛近岸海域爆发大规模绿潮(浒苔)灾害期间,海洋局及山东、江苏、青岛等地海洋部门全力开展了浒苔绿藻监视监测预报工作,为保障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顺利举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土资源部大力推进地质灾害调查工作,1640个山地丘陵区的地质灾害县市调查已经全部完毕,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市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网络基本建成,1-10月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06起。民政部坚持24小时灾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动态监测国内重大灾害信息,定期进行灾情会商,充分利用减灾卫星和其他国内外卫星资源,对灾害及其风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各级水利部门密切监视水情动态,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和江河洪水的监测,及时发布水情预报,珠江洪水期间,水文部门提前1天准确预报洪峰水位和流量。农业部在主汛期、动植物疫病和草原火灾易发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灾害发生动态,对各地抗灾救灾工作实行日报制度。交通运输部加强与中国气象局的密切合作,及时发布有关海洋和公路气象预警信息。林业局全年监测林场热点11682个,核查林火2049起。
总体来看,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预警预报能力得到提高,各有关部门灾情监测、研判、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力支持了抗灾救灾决策,有效提高了防灾减灾效益。
(五)应急处置方面
1.迅速启动应急响应。2008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38次,先后派出50个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各省(区、市)全年共启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109次。国家防总全年共启动防汛应急响应53次,抗旱应急响应12次。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出24个紧急通知和明传电报,启动应急响应3次。农业部先后下发23个紧急通知,启动应急响应9次,累计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220多个。中国地震局全年共启动应急响应13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相应程序和应急预案要求,迅速进入应急状态,有力有序地开展了抢险救灾工作。
2.及时派出抢险救灾队伍。在2008年抗击历次自然灾害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年共出动69.9万人(次),动用车辆4.3万台、舟艇418艘、飞机404架,共解救转移群众1018.8万人、清除冰雪和抢通维护道路5.2万公里、抢修输电线路7600公里、清理废墟2300万余立方米、巡诊医治伤病员136万人(次)、防疫洗消18.6亿平方米。仅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解放军、武警部队出动兵力14.6万余人,民兵预备役7.5万余人,消防特勤、特警、边防等公安救援队伍1.7万余人,地震、矿山等专业救援队5200多人,卫生防疫人员10万余人,各种飞机7300多架次,各方救援力量累计解救转移被困群众148.6万余人,从废墟中抢救生还者8.4万余人,组织救援疏散受困中外游客5.5万余人。相关部门全力投入抗震救灾,例如交通运输部先后派出4架海上救助直升飞机,调集2000多部海事卫星电话,投入6545名救灾人员、1391台抢通保通机械设备、1153辆保障车辆入川参与抗震救灾行动。
3.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各级民政部门向灾区紧急调拨棉衣被198.8万床(件),重灾8省(区)紧急发放粮食、方便食品、食用油等60650吨、取暖燃料4271吨,棉衣被988万件(床)。抗震救灾期间,按前三个月每人每天10元钱和1斤粮、后三个月人均每月200元标准进行补助,对“三孤”人员每人每月发放600元基本生活费补助,将中央储备救灾帐篷全部调往灾区,又紧急采购调运帐篷157.97万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织安装活动板房67.71万多套。在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后,有关地区和部门均在第一时间紧急下拨调运救灾资金物资,及时开展医疗救治,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
4.切实加强信息发布工作。2008年我国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举世瞩目,社会关注。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办等部门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应急机制,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相关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中央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灾情,介绍救灾工作情况,向公众提供准确、权威信息;协调新闻媒体认真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大力宣传中央以及各有关方面出台的救灾措施,宣传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为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灾情调查、核实、上报、发布的主渠道职能,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工作情况;随时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上??灾害损失、人员伤亡、群众安置、社会捐赠、救灾款物分配使用等信息。
5.全社会积极投入救灾工作。2008年的历次特大自然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有关部门充分动员,全社会迅速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精神充分体现,全国人民无私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为2008年的抗灾救灾斗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汶川地震后,民政、红十字会、慈善会等部门和机构及时设立救灾捐赠热线,公布接受捐赠账号,制定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规范捐赠接收、管理和使用程序;中组部动员全国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751.97亿元,创历史之最。全国各地群众、各方志愿者、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灾区现场搜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心理康复、物资配送等工作,全国各地企业千方百计增加产量,各类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有关部门和灾区各级政府及时发布灾情和灾区需求信息,加强引导,规范管理,提供保障服务,不断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工作格局。
总体来看,2008年历次自然灾害发生后,各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派出抢险救援队伍,加强部门、军地协调配合,及时拨付救灾资金物资,加强新闻宣传,全社会积极投入抗灾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六)恢复重建方面
2008年自然灾害致灾范围广,造成损失大,城乡住房倒塌损毁数量多,各类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工农商贸和旅游服务业等广泛受灾,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和灾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促进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改善相结合,全力推进灾区重建家园,努力促进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1.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重建稳步推进。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后的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为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定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为此中央安排2008年恢复重建基金700亿元,各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目前,灾区各级政府正在按照中央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稳步推进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2.灾区民房恢复重建进展顺利。2008年中央财政共下拨民房重建资金322.41亿元。截至2008年底,受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和云南五省(市)重建农房开工率62%,竣工率38%,修缮率93%。重庆市和云南省已完成汶川地震农房重建任务,四川和陕西两省已完成损坏农户住房的修复工作。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10省(区),除四川省地震灾区外,其他各地已完成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任务。2008年遭受洪涝、台风、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的受灾地区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3.对口支援进展方面。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19个省市义不容辞地对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截至2008年底,各支援省市已经确定的对口支援项目近1700个,投资总额380多亿元,已有60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对口支援到位资金共计130多亿元,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深圳等省市到位资金均超过10亿元。
总体来看,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协调,完善财税、金融、产业等支持政策,灾区各级政府和灾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共克时艰,灾后恢复重建成绩显著,灾区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
(七)宣教培训方面
1.科普宣教方面。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培训工作。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国际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命名一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大力推进社区减灾工作。科技、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地震、气象、科协等部门和单位组织编写了大量实用技术工作手册,编制减灾自救科普宣传材料,帮助公众提高自救互救和灾后重建能力。水利部针对台风、山洪等灾害,组织制作减灾宣传材料,普及到基层村庄和社区。农业部举行了“送安全上船保渔民平安”为主题的渔船救生筏及政策性渔业保险补贴发放活动,开展了草原防火宣传工作,向重点草原防火省区发放明白纸4万份。地震局建成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5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近百个。气象局加强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学校、农村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地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海洋局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组织海洋宣传日活动,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防治等科普宣教活动。红十字会积极开展群众急救培训工作和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2.培训演练方面。民政部先后举办了三期“2008年汛前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国的685名民政救灾干部参加了培训;组织了APEC灾害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研修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灾区恢复重建管理研修班、中非灾害应急管理研修班等一系列国际培训班;多次开展无人驾驶飞机救灾演练。国家防总对来自全国重点防汛抗旱地区的市(地)级政府负责人进行了培训。交通运输部与农业部联合举行了救援大规模受困渔船渔民桌面演习,农业部举行了全国草原防扑火演练,并对全国渔业应急管理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编制了《森林火灾扑救》等6部教材,举办了8期森林防火培训班。地震局开展了包括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层组织自救互救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举办国家和省级专业救援队培训班4期,国际培训班2期,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和其他相关培训9期,培训人员1311人次。气象局组织了3275人参加的气象部门《突发事件应对法》远程培训,各省级气象部门共组织34次近千人的应急管理培训。海洋局积极组织地方海洋部门开展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应急演练,并组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海洋部门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环太平洋海啸演习。
总体来看,2008年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工作进一步加强,灾害应对知识和业务培训演练工作的规模、次数较往年明显增加,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素质,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灾害应对能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基础设施和住房抗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抗灾设防标准不高,布局不尽合理。防汛抗旱应急工程不足,控制性骨干工程少,设施不配套;重要电力设施和线路缺乏优化和差异化设计,通信设施抗灾能力较差、容灾备份能力不足;一些民房抗灾设防标准低,建筑设施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监理和监管等各个环节亟需加强。
(二)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气象监测手段和技术水平不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不够,气象监测站网还不能满足精细化灾害预报的需要,缺乏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和有针对性的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地震预测预报仍处在探索阶段,短期临震预报非常困难,地震烈度速报网络仍不健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还是世界性难题,海洋、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网络建设还不健全;灾害信息获取处理、遥感减灾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够畅通,特别是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服务亟待加强。
(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分散,规模偏小,大型和特种机械装备缺乏,分散于各专业部门的救援队伍联动协作机制不够完善,远程快速救援、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社会单位、公益性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的机制尚不健全。
(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国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品种少,规模小,储备库点布局不尽合理。亟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建立救灾物资协同保障机制,完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配送体系,建立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动员机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能力储备新形式,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