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金秋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好似冲锋的号角,在吉林这片黑土地上掀起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滚滚浪潮。
4年的辛勤耕耘,4年的春华秋实。又是金秋十月,吉林大地一如这收获的季节,田野正香,家园正美。
新农村的新图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有5句话、20个字。
然而对于身为农业大省的吉林来说,这短短的5句话、20个字却意味着一个极为深刻的课题。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省情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以科学系统的规划为先导,探索具有吉林特色的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
按照省领导的指示要求,省农委立即组织力量,着手研究谋划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不到1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就进入了酝酿编制程序。历经70多个日日夜夜,2006年1月6日,几经论证修改的《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摆在了省委常委会的会议桌上。“开发提升新产业、研发推广新技术、规划建设新村镇、培养造就新农民、构建完善新体制、建立健全新机制、培育发展新组织、拓展启动新市场。”围绕这“八新”建设任务,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然清晰可见。这一《实施纲要》最终以2006年省委一号文件形式迅速印发各地各部门,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省里的总体规划出台以后,各地、各级纷纷而动,着手编制实施细则、方案、意见。4年来,全省所有县(市)全部制定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302个建制镇、2689个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以规划为先导,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幕就此拉开。
“点”的放大效应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确是一件新鲜事儿,如何建设、怎样推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分层实施。”这便是具有吉林特色的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
从2006年起的连续两年,我省启动实施了“百镇千村”试点建设, 102个建制镇、1127个行政村(国有农场)作为先行试点,率先进行新农村建设,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标准模式、途径措施、配套政策等10个方面进行了摸索实践。
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试点村镇的“活广告效应”却让周围的乡镇和村屯再也坐不住了,大家纷纷要求加入新农村建设行列。这时通化县大胆提出:“不仅要建设好试点村镇,更要在全县范围内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此言一出,东辽、敦化、双阳等县(市、区)也纷纷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鉴于此,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全省新农村建设由试点阶段全面转入深入实施阶段。
2008年5月,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使得全省新农村建设推进覆盖面大大扩展。4年来,全省共启动建设了3331个村、108个镇、10个整体推进县(市、区),分别占全省行政村、建制镇和县(市、区)的35.8%、25.5%和16.7%,形成了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建设格局。
“四驾马车”的合力
为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早在2006年初,省委、省政府就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打造社会合力共建新农村的“四驾马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帮扶工作机制和政策机制。
——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总数达到71个,其中常设机构33个,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制定、综合协调、指导调度、监督检查的作用。4年来,省、市、县3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点调研和现场办公累计达19160人次,平均每年4790人次,每年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4名以上领导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采取奖励、奖补、整县推进、部分项目定额补贴等办法,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投入热情。4年来,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7亿元,市县投入、部门投入、集体和农民投入、社会各方面投入大幅增长,促进了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带动各方面投入128.16亿元,省级专项的放大效应达到1:18.3,形成了新时期农村建设投入的新机制。
——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责任制,使各方面责任规范化、制度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50多名省级领导、185个中省直部门单位、26所大专院校通过对接明确了帮扶责任。市州、县(市、区)参与帮扶的领导1810名、部门单位4898个。通过建立帮扶制度和落实帮扶责任,整合了力量、资源和投入,形成了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4年共落实帮扶资金13.9亿元。
——从2006年到2009年连续4年的省委1号文件,从最初的《实施纲要》到具体的《政策意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由宏观要求到实际操作,一步比一步细,一步比一步实。各地各部门按照省里要求,从本地本部门出发,相继在建设规划、村庄布局、用水用电用地政策和减免税费、简化手续等操作层面,作出具体规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通过这“四驾马车”的合力拉动,我省形成了一整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有效建设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久动力和坚强保障。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视野中熟悉的土地悄然变了模样,变得如此新鲜而充满活力——
4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村镇共完成产业项目12140个,总投资344亿元;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764个;新建设牧业小区524个,发展棚膜蔬菜(设施农业)21万亩。新农村建设村镇共完成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6521个,总投资157.3亿元。2008年省级2182个试点(推进)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年增长12%。发达的农业、和谐的农村、新型的农民——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已初步显现。
当时间来到2009年,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从2010年开始,进一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决定。吉林新农村建设再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实习生 单思敬 记者 潘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