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燃冰”储量有多少,何时能够进行实质性开采,如何解决开发利用中的技术难题?10月28日下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 “可燃冰”记者通气会,就舆论最为关注的几大焦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表示,当务之急是评估研究“可燃冰”开发利用的安全性、环保性,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开发利用,呼吁国家有关方面支持,计划再花10年时间制定相关规划、开展资源普查和开发研究。
就舆论最为关注的几大问题,张洪涛、海域“可燃冰”钻探第一航次首席科学家张海啟、陆域冻土带“可燃冰”钻探首席科学家祝有海分别作了回答。
就“可燃冰”何时进入实质性开采,张洪涛表示,我国陆域“可燃冰”预计10~15年内、海域的预计在20年后进入商业开发。我国虽然发现较早,但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在2015年投入开发的具体规划,在开发利用研究方面我国还显落后,国家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及早制定相关规划,给予大力支持。
就如何解决开采技术难题,张洪涛表示,我们对“可燃冰”的成藏理论、分布规律还知之甚少。开采1立方米“可燃冰”,将释放164立方米甲烷,造成巨大的压力空缺。开采的最大难题是防止因瞬间压力释放引发滑塌等地质灾害,要防止其所含甲烷释放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以海底“可燃冰”开发为例,涉及到钻探、海水气化、海底运输、水下电缆保护、海底生物保护等多个难题。
祝有海介绍,当前“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发开采法,即直接对“可燃冰”层加热,使其温度超过其平衡温度,使“可燃冰”分解为水和天然气。减压开采法,即通过降低压力促使其分解。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即向“可燃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破坏其成藏平衡条件,促使其分解。此外,还包括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和固体开采法。
就我国“可燃冰”的资源储量,张洪涛表示,当前预测的只是估算的资源量,是依据一定的地质工作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参考数字,将为下一步摸清具体的资源储量提供参考。当前的工作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未来10年的工作是探明资源储量,解决“有多少”的问题。
“由于‘可燃冰’与煤炭、煤层气混杂,未来在矿业权设置和管理上可参照煤层气的管理模式。”张洪涛说,“开采主体应通过市场竞争选择,实现无害化、规模化开采。”
9月25日,我国在陆域冻土带钻获“可燃冰”的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张洪涛表示,中国地调局先后收到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的采访邀请,国内民众在互联网上热烈讨论,表达了高兴的心情。他强调,“可燃冰”日益成为全球能源竞争、“后石油时代”的战略资源,我国陆域冻土带“可燃冰”的发现,其意义决不亚于发现大庆油田,开采得当必定是全球未来发展的“福音”。
在海域“可燃冰”调查方面,张海啟介绍,截至今年9月份,我国已出动7艘调查船,实施26个航次,已完成全部外业调查,实施钻探井8个、取芯5孔、总进尺2286.4米。(记者 刘振国 于德福)

国土资源部:我国首次在陆域冻土带钻获"可燃冰"
国土资源部于9月25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我国先后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永久冻土带多次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实物样品。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是继加拿大、美国之后第三个在陆域钻获“可燃冰”的国家。部总工程师张洪涛代表国土资源部向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此前的2007年5月,我国曾在南海北部钻获海域“可燃冰”。这次在陆域发现并钻获“可燃冰”样品,是能源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证明了我国冻土区存在这种资源,对认识其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有重大意义,也再次证明我国“可燃冰”调查与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详细
我国第一艘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正式入列

10月18日,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的代表范万春(前左二)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马申达(前左三)移交船模。当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该船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技术及设备,配置了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分析和高分辨率地震调查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调查设备。全船设计排水量达4600吨,续航力1.5万海里,总造价近4亿元人民币。该船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10月18日,海洋六号的船务人员在驾驶室里为起航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新华社广州10月18日电(记者 梁钢华)18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在广州正式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移交了“海洋六号”船舶适航证书。这标志着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制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正式入列,将使得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公认的21世纪替代能源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下,我国地质调查部门先后在南海北部和青海内陆采集到可燃冰实物样本,发现我国具有良好的可燃冰资源前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