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的卫生部防控甲型H1N1流感新闻通气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通报了卫生部要求做好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并加强奥司他韦的储备的要求,有关专家回答了媒体的提问。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的监测工作,及时研判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程度和防控形势,11月4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通知》。卫生部要求,凡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阳性者、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在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中死亡的(包括转院、转科,都视为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无论有无基础性疾病,是否混合其他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均纳入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报告的范围。今后我国内地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中,将包括不少甲型H1N1流感已经治愈,但是因为基础性疾病治疗无效而死亡的患者。这样做符合当前国际上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统计的通行做法,真实地反映疫情的危害。
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对所有入院治疗的伴发流感样症状的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检测,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的报告工作。在接到死亡病例报告的4个小时之内,要向卫生部书面报告有关情况。严禁出现瞒报、漏报和缓报的情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加强重症患者的救治,对重症患者要及早发现、及早救治,要特别关注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尽早使用有效抗病毒药物,降低病死率。为此,卫生部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对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和出现流感样症状且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要尽早应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各省要按照本辖区人口总数的2%的比例,尽快申请从中央储备中调拨奥司他韦。我们不希望各地因为没有积极储备奥司他韦而出现该用的时候用不上这种被动局面。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主任医师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部里提出要求各省要按照本辖区人口总数的2%的比例的要求,这是非常及时的。我们跑了几个省以后也感觉到必须这样做。为什么再次强调这个问题,我理解陈部长的意思,有一部分病人,特别是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如果没有及时服药的话,可能会变成重症病人,因为所有的抗病毒药物方面的文献都告诉我们,及早使用,对抑制病毒的复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使得病症不往重症方面发展。所以早期使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甲流”死亡病例统计采用新口径
治愈“甲流”后死于基础病患者纳入报告范围
此前,我国统计“甲流”死亡病例时,并不包括那些“甲流”已经治愈但因基础病死亡的患者。在11月6日卫生部举行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新闻通气会上,专家就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通知》进行了解读。
卫生部的《通知》要求,凡“甲流”病毒实验室检测为阳性者,“甲流”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在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包括转院、转科,都视为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无论有无基础性疾病,是否混合其他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均纳入“甲流”死亡病例报告的范围。
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刘爱民介绍,在死因统计里,世界卫生组织分为直接死亡原因、间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一般统计的是根本死亡原因。如新加坡的第一例死亡病例就是因“甲流”造成严重肺炎,最后导致心脏病突发,死于心脏病,这名患者的根本死亡原因就是“甲流”。刘爱民说,如果按我国过去的统计口径,很容易把这样的病例纳入心脏病。这次发布的新统计口径则跟国际上是一致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主任冯子健表示,国际上死因分类还有一个规则,如果有一种传染病,又有其他的疾病,要将传染病作为根本死因,这样的死因分类有利于凸显传染病的公共卫生意义。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说,这样做符合当前国际上“甲流”死亡病例统计的通行做法,更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内地“甲流”死亡病例的监测工作,及时研判“甲流”的危害程度和防控形势。这种新的死亡病例报告方法开始实施以后,短时间内报告的数还会快速攀升,因为最起码以前有可能没有按照这个报。如果最近几天死亡病例增加,并不是说疾病一下变重了,只是我们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和国际接轨了,并不能说明和我们之前的预测有什么太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