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加斤易,千加两难。
甘肃省去年GDP以10%的增速大步追赶过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前行的步伐依然坚定,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
2279.01亿元。这是甘肃省今年前三季实现的GDP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8%,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2.7和4.6个百分点。
1848.02亿元。这是甘肃省前9个月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46.07%,在甘肃省历史上规模空前。
780.92亿元。这是甘肃省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9月份当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8%,增幅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
……
各项经济考量指标正在加速增长。
置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环境之下,这份亮丽的成绩粲然可观。作为全省经济调控的中枢、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参谋和助手,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功不可没,他们一班人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这一战略主线,为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项目,一个支点支撑着整个经济版图
经济与社会发展接续目标能否完成,关键在项目。
项目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明确指出:“全省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通过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来推动甘肃省经济的稳步发展。”
按照指示精神,省发改委立即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一方面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内容以及带来的机遇,一方面立即安排部署争取项目和资金等具体工作。
经过9个月的不懈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新一轮的项目建设热潮,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省发改委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安排下达甘肃省建设项目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134.62亿元,分解安排4828个项目,已开工4064项,开工率84.18%。其中,第一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第二批和第三批开工率分别达到99%和93.4%,第四批共下达甘肃省34.92亿元,安排了1411个项目。目前,项目建设顺利,计划新开工项目也正在抓紧组织初步设计、开展审查审批及招投标等前期工作。
巨额投资的一个个项目背后,是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程,更是省发改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如果说政策是杠杆的话,那么,重点项目就是最佳支点,和政策一起撬动着全省整个经济版图。
项目上马,如火如荼,折射出省发改委狠抓项目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他们以项目为主战场,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确保了全省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到9月底,重点建设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402.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72.77%,比去年同期增长76.46%。其中,西气东输二线主体焊接完成980公里,预计到年底就可建成;黄河乌金峡水电站、炳灵水电站已于7月投产发电;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进行干支渠改建;白龙江橙子沟水电站、酒泉热电厂、瓜州风电设备本地化示范项目、核桃峪煤矿、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甘肃专用工程、中石油兰州石化550万吨常减压装置异地改建项目、750千伏金昌至酒泉至瓜州送变电工程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中石油兰州石化26万吨碳五综合利用项目可研编制完成,一个个项目捷报频传。
省发改委主任赵春分析说,总体来看,今年甘肃省项目建设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项目数量多。国家发改委已累计安排下达甘肃省4828个项目,已开工4064项,主要支持了保障性住房、农村“水电路气房”、重大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环境保护设施、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项目。二是重大项目多。今年全省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共53项,比去年多5项,计划投资553.14亿元,其中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20项,其他续建项目17项,新开工项目16项,另有13个项目被确定为重点预备项目。
扩内需,众人拾柴火焰高
细细品味我们走过的这风生水起的三季,百感交集——工业经济回升势头明显,项目投资拉动有力,消费需求不断升温,财税收入逐步回升,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改善有力,全省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并在持续改善。
赵春高兴地说:“经济形势显然要好于年初的预期!”
一系列“同比增长”的百分比和多项“创历史最高水平”的新纪录有力地支撑了这个观点。
甘肃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之于全省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令人欣慰的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再次彰显农业之“大”之“重”。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4110.05万亩,比上年增长2.13%。尤其是全年粮食总产将首次突破900万吨大关,达904万吨,同比增长1.74%,创历史最高水平。蔬菜、中药材、杂交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和畜牧业生产企稳向好,为农业大家庭锦上添花。
农业丰收了,农民笑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又上升了一大截。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5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创出历史新高。
无工不富不强。工业在全省经济快速反转的功劳簿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前三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92亿元,同比增长6.5%。9月份当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8%,增幅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回升速度明显加快。其中,有色、冶金、煤炭、装备制造业等重点支柱产业增势强劲,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更是快马加鞭向前追赶,在经济运行曲线图中画出了一个漂亮的“V”字形反转线路。前9个月,甘肃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8.02亿元,同比增长46.07%,这是甘肃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手笔!同时,在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节假日消费以及“家电下乡”等因素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稳中趋快的积极态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季实现852.26亿元,同比增长18.63%。从中不难看出,投资、消费的贡献非常抢眼,成为撬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农业的快速复苏和两驾马车的高速运转,为甘肃省财力注入了新鲜血液。1—9月,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35.25亿元,同比增长34.91%。其中,税收增长6.36%,连续四个月保持正增长,且增幅呈现小幅提高的态势。
毋庸置疑,财政收入的强劲增长,为各项重点支出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保重点,社会发展一个也不能少
金融危机并未打乱甘肃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甘肃谋划的是经济腾飞的长远大计。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春作了《关于甘肃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及2009年全省谋划的八个主要重点和任务。
赵春郑重地说:“这八个主要重点和任务正是我们今年主攻的目标。”围绕八大目标,省发改委开始了开创性工作。
其中,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扩大投资的主战场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甘肃发展的“瓶颈”。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要求,省发改委紧紧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高度重视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会同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先后编制完成了综合交通发展专项规划和民航、铁路、农村公路改造规划,有力推动了一批公路、铁路、民航重大项目的实施。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已于9月25日举行通车典礼仪式,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正在实施路面工程,计划年内甘肃段主线通车,定武国家高速营盘水至武威段、青兰国家高速雷家角至西峰段可研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预计今年底通车里程将达到16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网骨架初步形成。
10月4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工建设,兰渝铁路、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兰州枢纽、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扩能改造、兰州至临夏至合作、敦煌至格尔木铁路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已进入国家审批程序,正在积极推进。天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已完成通航,兰州中川、敦煌机场站坪改造工程完成,嘉峪关机场、金昌机场先后开工建设,将逐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东西部机场群为两翼,辐射全省大部分市州的机场网络集群。
对于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省发改委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们积极落实中央补助资金,重点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和沼气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农业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推进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和117个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其中,九甸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现已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下达投资计划18.91亿元,力争2012年全面建成发挥效益。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截至今年6月底,完成投资1599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盐环定扬黄续建项目国家发改委下达了甘肃专用工程首批投资计划1.5亿元,目前,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
如果说交通枢纽和基础农业的建设让甘肃经济的“肌体”更为壮实,那么,产业结构的调整则让甘肃经济的“细胞”更加健康。省发改委抓住国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新能源项目建设的机遇,把调整能源结构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甘肃省资源优势和新疆煤炭的条件,推进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南煤电基地建设,并完善了电力、煤炭、天然气、新能源等能源发展规划。同时,围绕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开发,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加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风电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加快以新材料、新能源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甘肃省积极推进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开发,酒泉风电基地一期380万千瓦风电场、瓜州30万千瓦风电本地化示范项目、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陇东南煤电基地前期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可喜的是,经过大力扶持,新能源及其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甘肃未来竞争力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省发改委制定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努力稳定对外出口贸易。并着眼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国企改革、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加快金融、劳动力、土地、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发展步伐,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诸多攸关百姓福祉的民生项目,被省委、省政府放在了优先位置。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共安排甘肃省扩大内需专项资金26.32亿元,项目涵盖中小学校舍、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省发改委在规划项目的同时,努力使工程建设尽可能扩大当地用工。初步统计,目前在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已有13.5万人就业,其中甘肃省本地员工约8万人,占到60%多。
去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殃及甘肃省南部地区,灾后重建工作牵动了省上领导的心。作为具体安排灾区重建项目的省发改委,按照“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求,按时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确保年底前完成农村受灾群众住房建设和基层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建设重建任务。截至9月底,全省灾后重建已落实各类资金406.7亿元,列入规划落实重建资金的9685个项目中累计开工5235个,占规划项目数的54.1%。农村居民住房30.2万重建户中,已竣工27.23万户,占规划总户数的90.01%。
心暖则经济暖。正是这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在国际经济的“冬天”里,甘肃处处呈现充满生机的“暖春”,显现了“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积极效应。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目标要求,省发改委把研究制定事关全省经济建设全局的发展规划当作头等大事,认真谋划,仔细推敲,一份承载着甘肃未来经济振兴与腾飞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10项“十二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已提前新鲜出炉。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华彩乐章尚在演奏,又一新的谋篇布局的大戏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