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耗资3500多万元的大桥,建成通车一年多就出现了桥栏杆裂缝,施工单位不是立即组织抢修,而是用胶水“糊”起来,这是发生在南京汉中门大桥上的咄咄怪事。14日,南京市建委举行汉中门桥栏杆立柱质量问题通报会,对“胶水糊桥”的中铁十五局等责任单位通报批评,记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并责成施工方修复。
汉中门桥是南京东西向轴线连接河西的通道,由于老桥难以承载迅速增长的交通量,2006年开工扩建,2008年6月通车。今年12月4日,市政监督人员发现该桥三十多根栏杆裂开了口子,最大处可以伸进手指,然而施工单位竟擅自用结构胶连夜糊填裂缝处,如此荒唐的“障眼术”引起媒体和市民的高度关注,被指为“糊鬼”。
南京市建委组织专家调查后认定,汉中门桥栏裂缝原因是花岗岩石材的栏杆与混凝土梁体膨胀系数不等,热胀冷缩后变形协调不一致。汉中门南桥梁体浇筑于夏天,温度较高,后因梁体混凝土收缩徐变,造成立柱底部断裂;而由于河西属于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也造成了栏杆与立柱在连接部位出现了位移和开口。
“石栏杆+混凝土桥梁”造成的裂缝,在南京小桃园和解放路桥也出现过,办法是通过桩基打深、预先加压,以及在装配桥栏时预留合理的缝隙来避免。可见,设计单位对桥栏杆考虑不细、设计深度不足,监理单位把关不严,对裂缝发生也有推不掉的责任。但千不该万不该的是,施工单位竟用“胶水糊桥”,因为粘胶根本无法保证栏杆的强度和安全。
发现问题后,南京市建委、市政公用局立即对受损的栏杆进行围挡封闭,设立警示标志,组织专家对大桥勘察分析,发现桥梁主体结构完好,无安全隐患。施工、监理和设计单位被责成对裂缝栏杆拆除检查,按相关程序在明年元旦前完成修复,费用自行承担。与此同时,市政质量监督、建设监察等部门组成调查组,按《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处理。(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