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兴林富民的“希望之门”
陇原,全国少林省份之一。不说自然条件差了,林地的生态效益突出,但经济上见效慢,有没有兴林富民的潜能?
合水县店子乡连家庄村村民胡振东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他用林改中分到的15亩林地,再流转了村里其他人90亩林地的林下放养权,养起了生态放养鸡,搞起了林下经济。1月11日,胡振东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元旦期间,他养的放养鸡大受市场欢迎,能出栏的1万只鸡供不应求,净赚了20多万元。
让胡振东有如此收入的,正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甘肃省农村又一次伟大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结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甘肃省从2008年10月开始在合水、泾川、清水、宕昌、安定、永靖、临泽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始了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岁末年终,7个试点县区传来捷报,他们已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
这一场确权到户、盘活林地的“绿色变革”,不但让陇原农民成了山林真正的主人,也让像胡振东这样的农民迸发出热情和创造力,转化为甘肃省林业生产力大解放的不竭动力,开启了民富林兴的“希望之门”。
林改群众说了算,生态得以受保护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林改在甘肃的难度:全省林地面积1.47亿亩,其中集体林地5996.4万亩,占41%。而集体林地中,公益林地5473.23亩,占91%。
林木砍起来快,长得慢,公益林比重还如此高,林改行吗?
林业部门犯难的是,人们常说:“在甘肃,养活一棵树比拉扯一个娃娃都难。”好不容易把树栽活了,现在说分就分,群众把树砍了咋办?
但对于大部分农民群众来说,林改的树大多是像刺槐这样的生态林,没啥效益,这使得他们也没啥积极性。
针对这些疑虑,7个试点县区通过媒体宣传、会议动员、算账对比、典型引导等形式,使广大群众在利益权衡中充分认识到,现在林改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由“田里”向“山上”的延伸,让集体山林从“我们的”变成“我的”,农民分到手的将是能够惠及子孙的金山银山!
群众主动参与搞林改的激情被激发出来了。但新问题又来了:在甘肃省林改试点县,一方面要明晰产权,勘界发证,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林地大多山大沟深、坡陡地碎,而且还牵涉到地里林多林少、树大树小等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把林地公平合理地分下去?许多人一时间感到无从下手。
在坚持各级组织主导作用的同时,始终将农民群众作为林改的主体,不约而同地成了各试点县区的共同选择。
林权分不分、怎么分、什么时候分、分到什么程度,都是由农民说了算。各村纷纷推选出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村民,组成林改理事会,代表群众评估分配、勘界确权,重要事项必须由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还根据流程,实行四榜公示。
只有充分尊重林农的意愿,保障广大林农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赞同。截至2009年12月底,7个试点县区已完成勘界确权601.5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9.2%。其中家庭承包经营面积569.86万亩,占勘界确权面积的94.7%。摸排林权纠纷1905起、面积29.5万亩,已调处1904起、面积28.2万亩,调处率达99.9%。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可林改一来,群众造林、护林的热情便一下高涨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
2009年春天,泾川县湾口村67岁的村民赵振科补栽了200多棵刺槐苗,他告诉记者:“林改前,山林是集体的,家里用柴,想砍哪就砍哪!现在林子分到户了,哪还能乱砍?现在我就放心大胆地栽,就是以后自己不在了,馍馍不吃在笼笼里放着呢!儿子、孙子还能指望上。”
这样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2009年春季,全省7个试点县区分到林地较早的农户自购苗木,主动投工投劳,植树造林2.3万亩。据不完全统计,秋季农户造林10.77万亩,其中经济林果占59.6%,造林质量显著提高。
林下经济闯新路农民开始得实惠
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只是林改迈出的第一步。甘肃省林业部门明白,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甘肃省林改只能走保护型的生态改革路子,而能否做到保护生态与促进农民增收相协调,则是甘肃省林改成败的关键。因此,从林改伊始,甘肃省便因地因时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林下经济开启着农民群众致富新天地。
在合水县,不只是涌现出了像胡振东这样的生态放养鸡养殖户12户,在林下养鸡10多万只,农民还开始在林下种柴胡等中药材4000多亩,种黄花菜8000多亩,种苜蓿草3.2万亩,有的还养蜂。而在清水县、宕昌县,已分别发展林下养鸡46万只、16.5万只。
在农民群众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林业部门也努力通过服务,为农民拓展一条条增收新路。
明晰产权是核心,规范流转则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一些试点县区开始通过建立林业综合服务机构,在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后依法流转,签订流转合同,在确保流转收益归林权所有者的同时,鼓励山林经营权向有经营能力、懂管理的人转移。清水县在陇东、草川两乡16村完成林地流转10万多亩,有3186户农民与凯迪公司草签了林业用地转让合同,转让金额100万元。
与此同时,为了将明晰产权、分山到户的农民手里的这一生产资料“死钱”变成“活钱”,林业部门开始利用林业综合服务机构展开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从而使“贷款难”这一长期以来困扰陇原农民的一大难题取得重大突破。
泾川县高平镇后庄村村民袁立荣就尝到了这一意想不到的甜头。
这几年,袁立荣一直想打个时间差,在冬季存储些苹果赚些钱,可就是因为手头紧,想贷款,又没个地方。
2009年9月底,袁立荣到镇上信用社用林权证抵押贷了3万元,再凑了些钱,收了2.5万公斤的苹果。现在这些苹果正存放在别人的冷库里,“我打算过年时上市,美美赚上一笔。”袁立荣对记者说,“真是没想到,林权证解决了我们农民没啥抵押的难题。”
在这些年靠养猪这一养殖业开始富起来的泾川县党原乡丁寨村,林权证抵押贷款更成了“及时雨”,联户担保贷款268万元。据统计,泾川、临泽、清水、安定4县区已为349户农民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573万元。
借着林改的步伐,各试点县区还清楚地认识到,改革后的林权分散了,如何使千家万户林农走上林业发展所需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形成“拳头”的力量?各试点县区还以亲情、友情、资金、技术为纽带,组建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泾川、临泽2县已建成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9个,临泽、安定、清水3县区则发展起了20个红枣、葡萄、三防、种苗、造林协会。
有了试点县区的成功经验,省委、省政府宣布,2009年10月起,甘肃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改工作,将利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
大幕开启,战舰起航。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定会为陇原描绘山川秀美、生态文明这幅宏图添一抹新绿!(记者 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