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27日在定西、白银考察旱情、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时强调,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要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全力以赴开展抗旱备耕,千方百计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去年入秋以来,我省河东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少,白银、兰州、庆阳、平凉、武威等地发生秋冬连旱。虽然去冬以来出现了10次区域性降水,但旱情未得到有效缓解,白银、兰州、定西、临夏等地的旱情仍在持续。
旱情到底有多严重、群众吃水有没有困难、春耕备耕情况怎样、如何有效开展抗旱减灾?带着这些问题,陆浩今天来到安定区和会宁县,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实地考察灾情,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并同当地干部一道研究抗旱减灾的具体措施。
年味还未散去,勤劳的农民群众已经开始了紧张的春耕生产,沿途的田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在安定区西巩驿镇花沟村、会宁县会师镇东河村,陆浩每到一地,都踩着干土块走进田间,和干部群众亲切交谈,了解旱情和备耕情况。在花沟村,经农技人员现场测量,没有铺膜的土地相对湿度不到40%,不适宜播种。正在铺膜的群众介绍说,他们采用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尽管旱得厉害,但今年春播应该没有问题。在旁边一块已经铺膜的地里,农技人员测量的结果显示,土地相对湿度达到80%。陆浩弯下身子,抓起一把土团成了泥块。他高兴地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抗旱措施。在旱情继续蔓延的情况下,全省各地都要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作为抗旱增产、农民增收的革命性措施来抓,确保完成1000万亩的目标任务。
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当前干旱地区农民最急迫的问题。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花沟村,陆浩来到村民陈刚家里,首先察看了水窖的蓄水情况。陈刚说,窖里还有1米深的水,能吃上一个月。当地的干部介绍道,安定区有水窖19万眼,约有12%的水窖蓄满水,蓄水一半以上的有6万多眼。如果持续干旱的话,将有3.6万户农户吃水有问题。在村民刘斌家,从灶房到客厅,从新建的房子到畜舍,陆浩一一察看了一遍。“家里几口人?”“一年收入怎么样?”“粮食够吃吗?”陆浩问得十分仔细。“收入还可以,去年全家现金收入有1万多元,最大的问题还是缺水。”听了这些情况,陆浩一脸凝重,他对市县的负责同志说,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一定要解决好灾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准确掌握人饮困难现状,引导群众开展抗旱自救,采取拉水、送水等办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确保群众饮水不出问题。
定西市绿源肉羊养殖小区是当地的一家养殖龙头企业,主要为农民提供优质种羊。陆浩走进养殖场,和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企业资金来源、经营效益、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情况。他说,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应对干旱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春耕在即,农民的备耕情况如何,陆浩牵挂于心。会宁县富强农资有限公司是白银市周边地区销售量最大、配送网络健全的一家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春节前后,这家公司在县内已销售各类化肥2万吨、地膜4140吨。目前,公司正在积极调运各类农资,为春耕生产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陆浩要求,农资企业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稳定农资价格,坚持薄利多销、服务到户。各级党委政府要早谋划、早发动、早安排,引导企业和农户做好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调剂调运和储备,保障春耕生产需要。
在会宁县翟家所乡,陆浩深入田间地头察看旱情后,来到村民张国俊家,和当地的干部群众座谈。从饮水吃饭到上学就医、从低保到养老、从春耕备耕生产到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陆浩了解得十分详细。村民薛华告诉陆浩,现在党的政策非常好,虽然遇到了大旱,但生活不会有困难。他说,去年,通过省劳务办的牵线搭桥,儿子去卡塔尔打工,一年挣了6万多元。村民薛勇插话说,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外打工,一年也能收入近2万元。听到这些,陆浩欣慰地说,近年来,我省一直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大产业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大旱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陆浩强调,要落实好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妥善安排好群众的生产生活。
陆浩在调研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灾的思想,全力以赴抓好以抗旱为中心的春耕备耕生产。农牧部门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抗旱。水利部门要加强旱情监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抗旱能力。财政等部门要保证抗旱资金和物资,确保各项补贴及时到位。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最大限度地缓解旱情。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力争把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努力把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姜信治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