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6日从省农委获悉,黑龙江省正在克服西旱东涝的不利气候条件,扎实推进备春耕各项工作,目前全省已扣水稻育苗大棚87.5万栋,占应扣棚总数的95%;旱区新打抗旱水源井2100多眼,涝区实施融雪散墒1965万亩。提前完成500万农民科技培训任务,农机具全部检修完毕,达到待耕状态。
据了解,今年不利的气候条件给春播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西旱东涝,普遍低温,农时延后。去年秋天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降水少,干封地,土壤墒情较差。据3月18日土壤测墒,全省有34个县(市、区)的3000万亩旱田和350万亩水田不同程度受旱。降雪多、气温低、回春迟的不利气象条件,给春季整地、水稻扣棚和小麦播种带来一定影响,局部地区农时拖后。
面对今年春播复杂的形势,全省积极应对,先后派出30个工作组,组织百余名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推进各项措施落实。省农委提出,今年力争确保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9亿亩以上,确保玉米、水稻面积分别达到7500万亩和4200万亩,比上年增加600万亩以上。针对西旱东涝的不利条件,做到因区、因墒、因时制宜,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实施分类推进,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为此要重点抓好四项措施,一是抓坐滤水种。旱区要在搞好水源建设基础上,调动一切力量,挖掘水源潜力,努力扩大坐滤水种面积。力争今年全省坐滤水种面积达到4000万亩以上,增加400万亩;二是抓精量播种。土壤墒情好的要抓紧实行机械精量保墒播种,保证播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力争全省机械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亿亩,增加1000万亩;三是抓种子处理。大力推广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力争全省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组织农民对种子进行包衣,杜绝白籽下地。力争今年全省种子包衣率达到80%以上,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土壤湿度大的地区通过催芽种,防止粉种烂种,保证安全出苗;四是抓育苗移栽。为抢夺积温,今年中北部玉米产区重点推广育苗移栽,解决严重涝区不能适时播种问题。(王立奎 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