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陈雷: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着力保障中国水安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09日   来源:水利部网站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着力保障中国水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高级圆桌会议主旨发言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0年4月8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和瑞士发展与合作署举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高级圆桌会议”。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水利事业的联合国相关机构、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福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去年,中国政府制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至2005年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比2005年再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明显,局部地区的强降雨、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显著上升,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渐突出。2003年和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2005年珠江流域发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每年都有7~8个台风登陆,有些台风风力之强、降雨之大、影响之广历史罕见。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过程延长、影响加重的态势。1997年至2000年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4年严重干旱,2006年至2007年重庆、四川发生百年不遇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2009年中国连续发生4次大范围严重干旱,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时间之长、缺水程度之重、波及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去年入秋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特大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5~9成,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3~8成,特别是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干旱已持续半年之久,一些地方旱情达到百年一遇,对人民生活、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近期西南地区虽有一些降雨过程,但对缓解旱情的作用不明显,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的旱象也开始露头。截至4月6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07万公顷,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到2595万人,是多年同期的2倍多。

    面对严峻旱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好旱区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温家宝总理亲赴广西、云南和贵州重旱区视察旱情,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强调决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回良玉副总理深入云南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并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旱和春耕生产工作。中央政府安排特大抗旱经费和综合抗旱资金12.15亿元,提前拨付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64亿元,支持西南旱区抗旱工作。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紧急调拨资金、物资、人员,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抗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协助指导抗旱工作,组织调集一大批水利专家和抗旱物资设备支援灾区抗旱,加强抗旱水源统一调度和人饮解困分类指导,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多种应急措施,全力以赴确保饮水安全,努力减少旱灾损失。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切实保障中国水安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从整体上增强水利应对气候变化和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夯实城乡抗旱基础设施。这次西南大旱暴露出中国西南地区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将在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同时,加快编制全国和地方抗旱规划,启动西南五省水源工程规划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山塘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快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提高山区蓄水供水能力;积极开发利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搞好应对特大干旱的战略水源储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农业抗御干旱能力。

    二是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洪涝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进一步加快治理步伐,确保江河安澜。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规划,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及其重要支流治理,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确保区内居民的防洪安全,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集中对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系统治理,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防洪能力。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三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抓好防洪减灾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防、抢、撤、救”各项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建立快速、高效、有序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全国水文站网体系,加强雨情水情预测预报,建立旱情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水旱灾害预报预警的超前性、准确性。加强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业防汛抗旱队伍、民防队伍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四位一体的防汛抗旱减灾机制,做好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增强防汛抗旱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全面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抓紧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等指标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切实强化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节水考核、入河排污口设置等方面的管理和执法监督,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基础性、约束性和导向性作用,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五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继续发挥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作用,缓解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积极探索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实现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以清释污。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全面发挥水库的调蓄功能,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六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需水管理为核心、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节水的体制机制,建立自律式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在农业领域,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措施,加快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大力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女士们、先生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水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愿意在防洪、抗旱和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一系列领域中继续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水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链接
· 林业局局长: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 郑国光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六项建议
· 发展改革委官员谈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最新文件
· 直播回放:三部门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答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