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行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健康遗产》中英文版的首发仪式。该书披露的一份对北京奥运社区健康行为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对生活总体满意度从50.3%上升到60.9%。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奥委会单独出版关于健康遗产方面的出版物。
据介绍,在7年的筹办奥运期间,世卫组织选择了亚运村社区作为典型社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研究。2006年调查显示,有82.04%的居民表示步行15分钟能够到达最近的体育设施。到200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87.03%。
同时,在2006年的调查中,具有公费医疗、大病统筹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为81.9%,到2008年,具有公费医疗、大病统筹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居民比例上升为86%。
为了保障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北京市采取了严格的污染减排措施,如施工工地暂停作业,27家水泥生产企业、140个混凝土搅拌站和18家冶金建材等重点污染企业停产或限产。结果显示,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9%,远高于2001年的185天。
该书还记录了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地区的传染病控制情况。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7例传染病病例,分别为4例疟疾,2例水痘,1例登革热,均得到了及时有效控制,没有出现续发病例。并且,通过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共报告可疑关联性事件83起,共377人。其中发热11起,腹泻64起,皮疹5起,结膜红肿3起,未造成扩散和暴发。另据该书披露,2008年奥运会前夕,我国果断排除了8起潜在生化爆恐怖袭击。
该书由一组有关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公共卫生领域发生影响的评估报告组成,由北京奥组委、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合作共同收集编撰。北京奥运会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公共卫生的发展紧密相连,第一次提出了健康遗产的概念。奥运会健康遗产是指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