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辽宁省政府出台了面积达14.69万平方公里的造林绿化规划:长1044公里、宽度不小于2公里的辽西北边界大林带建设工程;3年完成660万亩的荒山绿化建设工程等
■两年后,辽西北边界大林带、荒山绿化工程以及沿海经济带绿化工程已近尾声,绿色版图的雏形开始在辽沈大地上逐渐显现
辽宁省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千百年来,辽沈大地饱受风沙的危害。历经两年多的大规模建设,如今一条绵延1044公里、宽度不小于2公里的辽宁边界林横亘在辽宁省辽西北边界线上,它犹如一条千里绿色屏障,阻挡着科尔沁沙地的漫漫黄沙,护卫着我们的家园。
有数据显示,距离辽西北边界只有100多公里的沈阳主城区,每年的沙尘暴天气不少于10天,扬沙和浮尘天气超过20天。毗邻边界线的辽西北农民更是深受其苦。流沙使大面积农田土壤的养分流失、肥力下降,人们对绿色渴望了半个多世纪。
2008年,辽宁省开始大规模开展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建设。这是辽宁省构建“绿色新版图”的关键一役,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德政工程”。
在沙漠地区植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长1044公里的大林带,朝阳的建设任务占了523公里,是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最重的市。朝阳市林业局的同志说:“造林65万亩并不困难,但要集中在边界地区两公里的狭长范围内造林,就十分困难了。 ”而最难解决的就是沙化耕地的退耕问题。北票共涉及2.6万亩的沙化耕地建设,他们比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退耕农户每亩补助160元钱。同时在造林时着重考虑了老百姓的长远生计问题,发展了1.3万亩杨树速丰产林和1.3万亩大枣经济林,还在林下进行林药、林草间作,牵手农户与林业企业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群众对此十分满意,大大促进了边界林工程的建设。
在阜新市彰武县大冷蒙古族乡牛窑村,过去,“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是这里真实的写照。两年来,村民们在沙地上栽植的杨树苗已经一人多高,一排排,一列列,在科尔沁沙地炽烈阳光的照射下顽强地生长。
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最大的效益仍然是生态效益。在昌图县傅家国有林场,成片的樟子松林、杨树林长势喜人。林外细沙飞扬,林内空气清新,清爽宜人,一条防护林隔出了两个完全不同世界。林场职工告诉记者,造林前,这里的最大风速是每秒23米,林带建成后最大风速降低为每秒17米。造林后,地温平均提高了两三度,夏季空气湿度由45%提高到了65%。
沿着辽西北千里风沙线,一条连绵不断的边界林带像一条绿色的巨龙庇护着辽沈大地,为我们锁住了肆虐的风沙,护卫着辽宁经济的发展。
辽西北千里绿网快速织就
历经两年多的大规模建设,绵延1044公里、宽度不小于2公里的大林带沿辽宁西北部边界竖起了一条千里绿色屏障,阻挡着科尔沁风沙的南侵。
阿尔乡镇位于彰武县城北部50公里处,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相邻,属科尔沁沙地边缘,是我省防风治沙重点乡镇。在阿尔乡镇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里,记者目之所及,一排排杨树、樟子松和成片的草方格,将曾经的黄沙死死锁住。阿尔乡镇副镇长吕春青说,如今这里已看不到连片的沙地了。把树苗当宝贝像对待孩子一样小心侍弄
2008年,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开始实施,拟用3年时间完成辽宁境内科尔沁沙地绿色阻沙林带建设。该工程位于辽宁与内蒙古边界辽宁一侧,东起昌图三江口,西至凌源小城子,全长1044公里,途经全省18个县(市)。这让饱受风沙之苦的辽西北人民看到了希望。自此,千里风沙线上,一条连绵不断的大林带拔地而起,为辽沈大地的人们遮风挡沙,庇护着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经过精心谋划,构建辽宁绿色新版图的关键一环。但是在沙漠地区植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建设一条没有断档、集中连片的千里大林带更是难上加难。
辽宁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提高造林成活率,辽西人从实际出发,发明了很多有用招法。朝阳市喀左蒙古自治县大城子镇购买30万只矿泉水瓶,将矿泉水瓶插根为树苗滴灌,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在大旱之年仍能保持67%的造林成活率。使用机械挖坑,专业队伍造林也是辽西造林的一大特色。朝阳市共组建造林专业队1800多个,采用打泥浆、保水剂、生根粉、覆膜、套袋等抗旱技术,为植树后的抗旱保活打下坚实基础。
在彰武县大冷蒙古族自治乡牛窑村边界防护林带记者看到,过去两年,村民们在沙地上栽植的杨树苗已有一人多高,一排排,一列列,在阳光的照射下顽强地生长着。村委会主任朱玉国说,村里共建设了3180亩边界防护林,为了确保成活,村里筹资在沙地上打了4眼井,“死了就补植,不停地浇水,树苗不成活决不罢休”。“没造林的时候,沙子追着人跑,把口粮田都淹没了;现在,树苗成活了,沙子固定住了,村里人都把这些树苗当成宝贝,像对待孩子一样小心侍弄着。 ”村民马广军说。沙化耕地效益低帮助农民种上“铁杆庄稼”
比沙地造林更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沙化耕地的退耕问题。
“沙化耕地的效益很低,老百姓种玉米、种花生,每年的收入每亩最多不超过500元,但是要让农民放弃种了一辈子的土地,老百姓也不答应。”北票市林业局局长刘英智说。
在北票,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建设共涉及2.6万亩沙化耕地。为此,北票市比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退耕农户每亩补助160元钱。同时在造林时着重考虑了老百姓的长远生计问题,发展了1.3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和1.3万亩大枣经济林,还在林下进行林药、林草间作,牵手农户与林业企业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
“以前在沙地里种花生、种玉米,那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很多时候一亩地一分钱收成都没有。现在林带建起来了,我们领着补助,发展大枣产业,生活更有盼头了。”上园镇村民武云峰说。
据了解,在整个工程区域内,辽宁以流沙治理为主攻方向,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原则,进行多层次、多物种配置,推广彰武小钻杨、班克松、文冠果等树种,引进大果榛子等经济树种,提高林地附加值。这样就将治沙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进而营建起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果材兼用林基地。
阜蒙县旧庙镇梁北村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营造了8000亩大扁杏经济林。
县林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郑庆山说,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年可产大扁杏120万公斤,实现产值700万元。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栽下了“铁杆庄稼”。牵手沿海防护林合成辽宁生态保护屏障
一系列举措让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提前一年基本建成。
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最大的效益仍然是生态效益。记者走进辽西重点工程区,惊喜地发现,辽西北过去的黄色,正被绿色所替代。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大道村,“辽西北边界防护林纪念墙”引人注目。 “纪念墙”后面的山上,油松、侧柏随风摆动。过去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地人把大道村称为“黄三角”。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启动后,阜蒙县林业局为大道村设计了建设方案,将全村分为大道工程小区、四家子工程小区、公路绿化带小区和村屯绿化4个部分,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工程区建设总面积1.5万多亩。
县林业局用两年时间,组织专业队造林,水平槽整地,容器大苗和种子直播,栽植油松、侧柏、山杏80万株,直播荆条、臭椿等种子1.8万公斤。今春,工程小区全部绿化,昔日的“黄三角”变成了“绿三角”。而这只是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建设区的一个缩影。
曾饱受风沙之苦的彰武县章古台镇农民谭齐说,以前刮大风,门都推不开,经过沙区治理,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如今这里已成为培育樟子松苗的全国特色种苗基地。今春,他家卖樟子松苗收入了30万元,像他这样的大户全镇有50多家,年初以来光买车的就有20多家。
在彰武县记者了解到,该县已使6座万亩以上的大型流动沙丘固定下来,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使沙区的166万亩农田得到保护,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现在,彰武一年的扬沙天气由过去的40天减少到18天,空气相对湿度增加10%左右。这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价值为90多亿元。
一片树,就是一个聚宝盆;一片林则是一个“绿色银行”。行走在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建设区内,这句话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今年3月中旬开始,沙尘暴频频肆虐我国北方,但辽宁所受的影响却并不明显,这主要归功于辽西北边界防护林。
截至目前,整个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已经完成99%,剩下的沙化造林任务也将于今年全部完成。“对林带达不到2公里宽或存在断带的,要加强补植补造,实行内充外扩,确保林带完整闭合,并尽可能扩大林带宽度。 ”省林业厅厅长曹元说。
记者从省林业厅还了解到,今年即将全面建成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将与我省东南部沿海防护林形成合围之势,在辽宁四周形成一个生态保护屏障。届时,西北部防护林将起到防风防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东南部沿海防护林将兼具生态工程和景观工程的双重功效。绿化生态圈的建成将对我省生态效益的获得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