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这个放飞激情的亚运之年,同时也是广州实现城市面貌的大变之年。
时光回溯到12年前的199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的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开启了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新一轮发展大幕。随后广州申亚成功,2010年更成了考验广州的一个重要年限———随着亚运开幕日期的日益临近,一个有别于12年前的全新广州形象,正在人们的无比期待中显山露水。
21日,由中央、省、市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共60多人,开始在广州进行为期三天的“巡城之旅”。记者获悉,目前,广州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完成工作量120多亿元,整个进度完成约66%,全部工程将于9月底前完成。届时,一个整洁、靓丽的广州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紧扣“一个目标”
在迎亚同时“创造新生活”
城市环境面貌要成功实现“大变”,综合整治千头万绪,然而广州始终紧扣“一个目标”,就是以汪洋书记提出的“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为目标,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宜业宜居的优美环境。为此,市、区各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按期保质圆满完成整治任务;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少扰民;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工程廉洁。
事实上,广州“大变”,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结合广州实际、立足城市长远发展,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谋划部署的,并由历届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细化,进而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实现的。
据了解,具体到广州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建筑立面整饰、园林绿化美化、道路升级改造、夜景光亮工程等,共835项,主要是对老城区81条主干道的路面及道路上的设施进行升级和绿化,对道路的栏杆、指示牌、城市家具进行优化,清拆主干道沿线的危破房,种上大树、花卉,对道路两旁的建筑物进行粉饰。对74个亚运场馆内部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修缮、完善,对场馆外部的交通设施、交通指引、绿化建设、三线下地等进行综合整治。对老城区全面实施社区综合整治,使城市面貌得到根本的变化。
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市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市、区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各项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尽管今年入春以来降雨特多,加之新增整治工程较多,但工程仍将于9月底前全部完成。
既重亚运,又重赛后
将“大变”与“迎亚”相结合
在“大变”推进过程中,广州做到了既重亚运,又重赛后,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落实迎亚运总体部署结合起来,在满足亚运需要的同时着眼赛后使用和管理。在比赛场馆建设、道路交通优化方面,都充分考虑到赛后的再利用。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广州还十分注重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如沙面岛和滨江西欧陆风情,如大元帅府、一劳大旧址、黄埔古港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景观效益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起来,在塑造城市景观的同时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做到了既重景观,又重文化。
省、市政府一把手再三在多种场合强调,广州推进“大变”工程,既要重“面子”,又要重“里子”。广州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老城区改造结合起来,在注重景观效应的同时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比如,主干道和社区同时整治,建筑外观整饰与内部整饰相融合,在美化市容市貌的同时,也考虑市民的实际需要,改善和提升群众生活环境,使整饰工程惠及广大市民。例如东山湖南广场,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场地。
广州还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在推进工程进度的同时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在讲求进度的同时,又重管理,尽量做到施工过程少扰民,努力提高建筑企业、建设人员的文明素质。做到工程开工一封信,完工一张表,把工程实施情况向市民交底。
城市新中轴线崛起
多张新城市名片亮丽登场
广州开展大规模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首先是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向世界展示广州形象,增强广州城市影响力、吸引力的需要。广义的人居环境改善,应该包括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而在广州近年的人居环境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新中轴建设。
据介绍,广州的新中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规划建设,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南至海心沙、新电视塔,总长约12公里。婀娜多姿的新电视塔,即将举行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海心沙广场,独具风格的广州歌剧院、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东塔等,这些标志性建筑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广州的建设成就,必将成为广州新的景观、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