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军民融合,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实施战略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军工企事业单位逐步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转变,初步建立了军民互动融合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在出色完成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拓出了一方崭新的“天地”。
由于历史原因,军工各行业基本上是以军工产品的关联度为基础,以地理区域因素为依据,依靠行政手段设立的。军工各行业的企业间缺乏必要的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关联性,产业力量分散、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战略格局难以实现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难以形成集团规模化优势。近年来,为加快军工经济发展,提高军工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各军工集团公司加大了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在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航空工业领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提出了“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西飞公司进一步加大企业内部的调整改革,在资本运作和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西飞国际完成了定向增发,实现了从飞机零部件制造商向整机制造商的转变。2009年先后与空客公司、美国古德里奇公司、美国沃特飞机公司分别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等,开始从转包生产向国际合资合作迈进。之后,西飞公司主动出击,成功收购了奥地利未来先进复合材料股份(FACC)公司90%股权,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海外收购的先例,一跃成为世界级的航空供应商,使西飞公司在航空复合材料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在经济扩张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升级;西航公司在资本运作和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西航公司的“航空动力”成功借壳上市,2009年“航空动力”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20亿元。在国际合作中,西航公司与美国GE公司、普惠公司等世界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多家外国著名发动机制造公司的近百种零件的海外唯一供应商。2009年其转包生产实现出口创汇1.65亿美元,西航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外贸转包企业。
在航天工业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住国家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等重大机遇,围绕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战略目标,将西安、北京、上海的10个研究所、工厂合并,重新组建了新的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总部设在西安。此次重组提升了该研究院核心技术的整体水平,加快了研究院产业化的发展,使其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利用航天技术先导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成立了民用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使军工科技成果广泛向民用领域转化。通过整合技术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军民结合产业研发体系从过去单纯的厂、所军民结合研发平台逐步向军民结合研发平台与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相结合的研发体系转变,加快了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兵器工业领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行业资源专业化、规模化重组整合也在加快实施,将技术产品相关的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了一体化整合。2010年6月,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与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合并,在西安注册成立了北方光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光电装备与技术的系统集成和体系研发,拟打造规模过百亿的光电产业集团。将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与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北方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部设在西安,该集团致力于雷达技术及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拟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雷达领域的领先者。这两个信息技术专业化公司的组建,不仅强化了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且有效解决了产研分离的问题,优化了资源配置和管控体系,标志着在陕兵器工业在加快信息化战略转型和产研结合、军民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船舶工业领域,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为使企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实现优势互补,将西安地区的研究所和企业实施改革重组,建立了厂所结合型的经济实体——西安船舶设备工业公司(集团),实现了产业整合,为西安地区船舶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西船公司为进一步发挥地区公司的作用,加强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按照军品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型、民品联合开发型的发展战略,又与所属成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西船研究院,该研究院充分发挥本部的技术优势和成员单位的生产优势,以产品和项目为龙头,以资金和技术为纽带,合理配置资源,开辟了民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通过这一系列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极大优化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加快了军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对陕西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