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0日下午,上千居民自发地来到渝中区杏林中学,等候十八梯片区危旧房改造民意公开调查结果。“赞成改造票占总投票数的96.1%。”当最后的结果在公证员监督下揭晓时,许多居民拥抱、击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与解放碑步行街仅一街之遥的十八梯片区,其危旧房改造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这次公开征询民意中,十八梯片区的危旧房改造以高票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得益于我市在构建一体化大综治格局中,始终把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综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源头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拆与不拆 广泛听取民意
“我在十八梯住了整整30年了,早就盼着这一片区改造了。”上月29日上午,记者在十八梯居民王崇楷家中采访时看到,破旧不堪的房间里挤了两张床,仅有一扇窗户,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早年那些迁出十八梯的亲戚朋友,如今都住上了好房子,现在我们一家三代5口人还挤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夏天要去防空洞,雨天全家老少还得用桶接屋顶漏水。”王崇楷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能住上一所不怕风吹日晒的房子。
像王崇楷这样的情况,在十八梯片区,并不是少数。虽然大多数老百姓都对十八梯片区拆迁持赞成态度,但依然有不同的声音。为了在拆迁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渝中区启动了民意公开调查,以投票形式请居民对十八梯片区的拆与不拆进行公开表决,最终大多数居民同意拆迁。
十八梯片区拆迁,广泛听取民意,是我市构建一体化大综治工作格局,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成功事例。去年以来,面对繁重的旧城拆迁任务,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稳定、实施风险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风险评估从事中评估向事前介入、事中评估、事后跟踪转变。去年以来,主城九区完成危旧房拆迁700余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主城区拆迁安置类信访问题下降了90%以上。
多元调处 化解矛盾纠纷
“感谢你们,仅用了10多天就为我丈夫讨到了赔偿款。”5月28日,北碚区静观镇调委会,当何应菊接过一纸调解协议书,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去年11月9日,何应菊的丈夫邹吉烈路过静观镇一水库建设工地时,被意外飞出的石块砸中头部,造成特重型颅脑损伤,失去意识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何应菊找到了施工方负责人刘某,要求一次性赔偿伤残费、续医费、护理费等一共64万余元。但刘认为,施工方已为邹吉烈花费医疗费45万余元,再无支付能力。备感无奈的邹吉烈家人,做出极端举动,直接将邹抬到了工地,并放言“如果不赔偿,人就一直留在这里”。
为化解双方矛盾,静观镇调委会派出人民调解员出面调解。最终,在人民调解员的努力下,何应菊和施工方达成一次性赔付38万元的共识,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就此在基层化解。
为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见》,将人民调解自治、行业自律协调、行政调处、司法审判和信访问题处理等矛盾纠纷解决形式有机结合,使各种纠纷解决形式既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又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经过两年努力,我市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处为主体、商事和劳动争议仲裁为补充、司法审判和信访工作为保障的调解工作大格局。仅去年,全市累计调解民间纠纷37.7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干部大走访长效机制,由市领导带队成立了移民、教育、交通、涉农服务体系等12个信访突出问题专项工作小组,从市级部门抽调53名厅局级干部、212名市级部门骨干力量,组建了53个工作组,驻区县督促指导,排查梳理信访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