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3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办公会议上了解到,包括56户五保户、688户特困户在内的山区数万群众今年冬季开始将陆续迁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危房危窑,远离地质灾害频发区,其中部分群众还将移居风景秀美的沿黄城市带。
“没有比群众生命安全更重要的事情,这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强调。他指出,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捆绑资金,创新思路,合力推进。不但要未雨绸缪,尽快把地质灾害频发区居住在危房危窑里的群众搬出来,还要结合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三大移民”,妥善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和脱贫致富问题,既解燃眉之急,更重长远发展。
会议决定,根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地质灾害频发区内的农房的排查,今明两年对山区6718户群众进行搬迁或危房改造。其中,对已列入生态移民计划的同心县田老庄乡、河西镇9个村2817户危房,由自治区发改委按照生态移民政策进行搬迁;对海原县、原州区、同心县地质灾害频发区内的3901户危房改造任务分两年完成,今年首先对散养五保户、特困户和D级危房户2717户进行改造,对C级危房户1184户列入明年改造计划,2000多户将先后被迁入沿黄城市带。今年2717户共需建设资金9368.4万元,主体资金将捆绑自治区补助、生态移民、民政救助、扶贫、市县补助等解决,农户自筹2323万元。
王正伟强调,要严格实行属地管理。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通过对国有荒地、盐碱地开发改造和耕地合理调剂,按照“1个温棚、暖棚保基本”的最低标准,确保迁出群众的基本生活。迁出的群众继续享受退耕还林、山区温棚补贴等相关政策,并将其纳入社保范围。与此同时,川区市(县)要从发挥沿黄城市带聚集带动效应,实现以川济山、城乡统筹出发,结合此项工作,积极筹划二期生态移民工程的规划、项目用地、选址等工作,把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拓宽思路,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的出路问题。自治区副主席李锐参加会议。(连小芳 姚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