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八月,骄阳似火;武夷大地,热潮涌动。
武邵高速、宁武高速、京福高铁合福段建设如火如荼,兴田镇、将口镇灾后重建加快推进,闽北经济开发区项目接二连三落地……
所有的建设都朝向一个宏伟的目标:全力打造武夷新区!
作为福建省确定的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武夷新区承载了闽北乃至全省跨越发展的阔大梦想。如今,随着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武夷新区发展规划》,这一梦想正在闽北广大干群高涨的事业激情催动下,渐渐照亮现实。
规划先行 基础夯实
建设武夷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继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后,着力先行先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7月15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武夷新区发展规划》,今年整个新区计划完成投资145亿元。
打造新区,规划先行。继发展规划之后,武夷新区相关专项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
“要高标准建设武夷新区,首先必须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我们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邀请4家具有国际水平的规划机构做规划,然后综合各家所长修订完善,形成一个高水平的规划。”8月11日,南平市发改委副主任邓阳向记者介绍。
与此同时,奠定新区发展基石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已铺开。
8月8日,记者从泰宁出发,经邵武赶赴武夷山,一段40公里的路程颠颠簸簸走了一个多小时。这样的“闽道难”将因计划今年10月建成通车的武邵(武夷山-邵武)高速而一举改变,届时,福建省两大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和泰宁将实现快速对接。
此外,去年开工宁武高速(宁德-武夷山)和京福高铁合福段也在提速建设;浦建龙梅快速铁路(浦城-建阳-龙岩-梅州)和武夷山新机场前期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这些项目,加上已建成的浦南高速、峰福铁路电气化改造,未来的武夷新区,‘铁公机’俱全,将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网络,实现无缝对接。”邓阳指着武夷新区交通布局图说。
一通百通。南平,曾经因“难平”而成全省交通瓶颈之一,待“铁公机”全部落地,这里将成为全省交通最为便捷的区域之一,南平的腾飞发展也有了厚实的基石。
民生优先 “动”“快”结合
十几台挖掘机、推土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小山坡就被“啃”去一块。这是记者在武夷山市兴田镇兴田村灾后重建点看到的忙碌景象。“为了保证8月26日交地,我们已经开始加班加点,24小时不间断进行土地平整。”镇长曾勇介绍。
武夷新区的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城六片”,兴田镇以及建阳市将口镇为其中两个片区。同时,这两个镇也入列全省2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而且,它们都遭受了今年6月的洪灾侵袭,受损严重。
邓阳介绍,为了和武夷新区的总体规划相衔接,这两个镇初步编制的规划,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目前已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口镇先行启动了征地收储工作。
“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像将口镇芹口重建点,仅选址就变动了6次,规划也随之更改。所以,和其他试点小城镇比,这两个镇的工作进度就显得偏慢了点。”他说。
然而,灾区的干部群众并没有一味地等和靠,而是坚持民生优先,能动则动、能快则快。
兴田村灾后重建点需要集中安置200户灾民及原本住在低洼地带的群众,7月中旬确定选址后,马上进行规划,8月7日,土地平整正式动工,总土方量达23万立方米。曾勇介绍说,洪灾以来,我们所有镇干部都是吃快餐干活。为了保证进度,现在必须24小时干,这样才能准时将熟地交给对口援建的厦门市进行建设,确保灾民在明年元旦前入住。
记者同时了解到,由厦门对口援建的武夷新区优质高中、三甲医院、闽北卫校新校区一期工程,以及武夷新区谋划建设的崇阳溪两岸防洪堤、京福高铁武夷山东站到武夷山景区的快速通道等五大项目前期工作也在积极运作中。
此外,作为武夷新区“六片”之一的建阳片区(建阳城区),也在加快建设,大项目生成落地一个接一个,引进重庆客商投资20多亿元建设西区生态城,8月6日签订合同;建阳北京商会牵头引进投资30多亿元建考亭旅游景区有望近期落地。“我们正在大力实施‘北接西拓’战略,主动融入武夷新区建设。今年将投入5亿元,完成15个城建项目,包括道路改造、滨江亲水平台、中央苏区公园等。这些项目完成后,不仅能提升城市品位,也能让老百姓受益。”建阳市委书记葛晓华介绍。
产业集聚 提速发展
8月2日,龙翔机械项目动工;10日,荣田钢构项目动工;15日、18日,还将有两个项目分别动工……
这是闽北经济开发区的火热建设场景。作为武夷新区“六片”之一,闽北开发区被定位为产业基地。随着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逐步完善,客商纷至沓来,目前该开发区童游电子机械组团已入驻企业44家,总投资27.3亿元,达产后可创年产值近30亿元,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现雏形。
“随着武夷新区建设加快步伐,我们开发区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了,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客商来考察。”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梅廷旺说。记者也见识了这种火爆,采访期间,梅廷旺不断被客商打来的电话打断,采访一结束,他马上就赶去和一位福州客商洽谈。
开发区干部干事业的热情高涨。嫁接了“南平机制”的开发区,大部分干部都是从南平、建阳、武夷山等地下派的,但无论干多长时间,他们都是全心投入。“省里提出‘大干150天’,其实,我们早就是这样的工作状态了,已经很久没有双休日了。”开发区招商局局长丁文新说。这位3年前从南平市广电局下派到开发区的女干部,现在每天都忙着和客商打交道,“有时候,一天就有三四拨的客商。”
耕耘勤,收获丰。今年上半年,闽北开发区新引进企业18个,总投资9.86亿元。目前,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新加坡客商家装饰品项目、总投资2.7亿元台州无缝钢管项目、总投资5亿多元激光设备制造项目等,正在跟踪落实中,有望近期落地。
建设武夷新区,要有项目支撑和产业带动。除了闽北开发区,崇安片区(武夷山城区)、兴田片区等片区的项目建设也在提速,而且,着眼于凸显武夷新区绿色、世遗品牌优势,这些项目更集聚于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
今年6月17日,大连万达、中国泛海等投资团队正式签约落地武夷新区,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新一代国际旅游度假区。这个“大块头”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这几天,很多大企业都打电话或亲自来人,咨询武夷新区建设情况,寻找投资机会。”邓阳介绍说。
武夷山市近年来在旅游持续红火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些品牌项目已经初现效益,“印象·大红袍”演出即是代表。印象大红袍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介绍,从3月29日开始公演至7月31日,“大红袍”已经接待了15万人次观众,平均每天接待约1300—1400人,“最近两个月,每到周六,基本都要加演一场。”按照这样的态势,“大红袍”演出一年接待游客将超过40万人次,收入可达5000万元。(记者 段金柱 徐树才 赖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