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难题,也是管理学的难题。
土地是稀缺资源,矿产资源更是稀缺资源。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所带来的收益往往是惊人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省国土资源非税收入财政贡献反而创历史新高,2008年达到了38.5亿元、2009年达到了37.6亿元;今年仅上半年我省国土资源非税收入入库总额已突破43亿元,占省级入库总额的70%以上。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我省国土资源工作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跨越。
至于这一跨越是如何实现的,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力学用一句话给出了答案:“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其中两条是核心:
其一,破除思想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即“两破一构建”。其破与立的哲学思路清晰可见。
其二,形成“建设用地供给、矿业权配置和耕地补充”即“两配置一补充”的资源配置新机制。这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灵魂所在。
别看这么简单的几个概念,我省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许多难题因此迎刃而解。
找准切入点
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所采取的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又恰恰给我省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
机遇面前,省国土资源厅上下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一方面,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使我省重大项目建设大幅增加,用地需求更多更急;而另一方面,作为供地保障部门,他们面临的是各地普遍反映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复杂,申请用地手续繁琐,批地难成了项目建设“拦路虎”。
面对“拦路虎”,省国土厅党组一班人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后,将剑锋直接指向了体制、机制不合理这一最大症结。
于是,省国土资源厅迅速建立了建设用地审批新机制,制定了《关于强化建设用地服务保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下放审批权限,将国有的未利用土地审批权全部下放给市县。同时减少审批程序,简化报件材料,缩短审批时限,扩大先行用地范围,审批效率凸现:
现行省级土地预审和审批报件材料比原来减少了一半,仅城(镇)批次用地报件材料就由过去的14件减少到6件,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报件材料由过去的20项减少到8项;
报件审查时间由过去规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
审批文件批复时限由过去的1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快得真让人想不到!”定西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汉周对记者说。以前定西的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国家和省上已经规划好了,可地迟迟批不下来,少则都得半年,项目开不了工,干着急。“现在一两个月就批好了。”李汉周说。更重要的是,在定西,现在一些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用地还是“先供地、后审批”。这不,去年在定西实施的兰渝铁路、天定高速等重点工程,都没因为地而耽搁建设进度。
缩短审批时限,决不意味降低标准,其中关键就是服务要跟上。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所有部门放下“身段”,上门服务。在李汉周的记忆中,以往报件材料,有时就因为填写内容不规范,得来回折腾一两个月,相当于重新报批。现在他再不会为这头疼了,报件时省国土资源厅办事人员主动指导,一次成功。
提前介入、现场办公、特事特办,一个反应灵敏、审批快捷、高效服务、保障有力的土地配置新机制由此建立。
近两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完成了85个独立选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项目总投资2703.49亿元,拟占用土地4.62万亩;完成248个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审查审批建设用地9.22万亩。为兰渝铁路、黄河河口水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办理了先行用地;为陇南、天水灾后重建项目办理先期用地141宗8620亩,使灾后重建没有一个在建项目和新上项目因用地而影响进度。
做实关键点
今年2月5日,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积极组织下,位于陇南成县的厂坝矿区正式开始资源整合。原来白银公司和成州公司各拥有的两个矿权被整合为一个矿权,将于今年年底前成立一家新公司。“以前,两家公司矿权结合处有50米宽的安全隔离矿带,这次矿权整合,消除了这个隔离带,毫无疑问提高了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效率。”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副矿长王小鹏对记者说。
而且,原来这两家公司合起来年产能不到150万吨,现在通过矿权配置整合,初步规划厂坝矿区铅锌开采能力将达到200万吨以上。
更重要的是,矿权资源整合,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厂坝矿区生产过程中塌方、透水的事故隐患。并最大限度减少了尾矿及废石对环境的破坏。
矿产资源合理配置的效应可见一斑。
前些年,作为资源大省的我省,长期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矿业权审批程序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资源勘查开发布局不合理,造成的矿权矛盾纠纷突出,矿山企业安全事故多。
如何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去年,省国土资源厅大胆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矿业权管理模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矿业权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完善矿业权设置规划体系、提高准入条件、规范审批程序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建立了一个审批程序规范、监督责任明确、规范审批与批后监管相结合、权责统一的矿权配置新机制。
有了这一新机制,省国土资源厅权力削弱了,以前他们自个说了算的矿产权,现在变成了由省政府常务会审批,审核期间还要在媒体公示。不过,这一机制却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优势资源开始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了我省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
有了这一新机制,不仅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局面得以改善,而且从2008年开始,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努力下,白银公司至少获得了4个有较大开发前景的矿业权。要知道,白银公司以前获得的矿权,还是计划经济时期获得的。特别是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大量的工作,今年白银公司还成功回购了加拿大明科公司拥有的小铁山矿深部的矿权。对于资源枯竭的白银公司来说,毫无疑问,这些矿产资源为他们插上了二次腾飞的翅膀。
在新机制的作用下,受益的又何止是一家白银公司!
近两年来,经省政府审批,省国土资源厅向省内大型国有企业配置矿权126个,为大型民营企业批准合作勘查探矿权62个。他们还大胆探索我省矿业权管理新模式,促成了中信集团与白银公司重组;支持华能集团、中金集团等大型企业在甘发展,推动了宁正煤田、阳山金矿的深度勘查开发。并通过行政审批等方式,重点扶持23户骨干工业企业,特别是对酒钢公司整体上市涉及的4宗采矿权转让,打破常规、分类处置,为我省钢铁、有色等重点企业渡过国际金融危机难关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促进了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
按照矿权审批新机制,我省还全面清理并妥善处理了2005年我省暂停探矿权审批以来,有关主体向国土资源部申请的736个探矿权项目,解决了省属国有地勘单位95宗合作勘查遗留问题。拉尔玛金矿、肃北县七角井子铁矿等一批十分棘手的矿权纠纷也得到妥善解决。
抓好立足点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中有粮”的前提是“手中有田”。但现在,“发展经济”却需要占用耕地,如何化解这一矛盾?
前些年,虽然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耕地,但由于一些地方的“GDP冲动”,乱占滥用耕地、违规设立开发区等问题不断凸显。
作为主管部门,省国土资源厅也陷入了“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面对14个市州,他们一家部门毕竟精力有限,不可避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各地补充耕地的责任项目,由他们在全省统一安排平衡,这样,占的多,不一定补的多,导致地方政府责权利不一致。
针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中补充耕地力度不够、资金使用不够规范、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去年,省国土资源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他们通过“削掉”手中的“权”和部门的“利”,创新机制,下放项目管理权限,使补充耕地责任从“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开始向“大家管、大家用”的“共同责任”转变。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配下达的管理模式改革了。以前,省上统一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这笔资金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安排,现在则按比例,其中大部分资金返还到市县。
钱下放了,等于权力责任都下放了,基层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近两年,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积极协调努力下,国家和省级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270个、资金13.1亿元。其中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争取灾毁耕地整理复垦资金6.08亿元,目前到位3.51亿元,安排土地整理复垦项目69个。两年来完成土地整理开发项目130个,整理开发土地45.3万亩,
腾出手的省国土资源厅则得以集中精力,对土地开发整理进行调控,监督各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落实情况。他们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对项目实施管理和资金使用好的市州,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对项目执行不好的,在责令限期整改的同时,停止安排项目,扣减项目切块资金。
同时,省国土资源厅还规定各地用地报批,必须“先补后占”,只有补出来耕地后,才会报批,并建立了全省补充耕地项目库、耕地指标后备库和基础台账,将年度审批的建设用地,逐一与补充耕地项目库指标挂钩,牢牢地保护住了“耕地红线”。
这样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连续9年,我省均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尤其是近两年来,我省完成土地整理开发项目130个,整理开发土地45.3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
面对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省国土资源厅的所有人明白,把牢土地“闸门”,仍须警钟长鸣,为了保住陇原人民赖以生存的“饭碗田”,他们必须继续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苦下工夫,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