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西桑蚕发展呈现“四个增长”:桑园面积208.93万亩,同比增9.38%;累计收茧11.78万吨,同比增加41.42%;蚕茧平均收购价29.8元/公斤,同比上升53.69%,创15年来新高;蚕农售茧收入35.1亿元,增幅117.34%。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今年生丝产量有望突破1.8万吨,实现全国第一目标,从而加快由蚕业大省向蚕业强省迈进。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桑蚕产业列为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把桑蚕产业打造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自治区农业厅按发展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三高”蚕业的思路,引进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向仲怀院士等19名科学家担任客座研究员,到广西指导、讲学、交流,并积极与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开展合作。
广西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先后建设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和横县、象州、忻城等18个“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县,以及宜州市孟山屯等10个示范村,形成了良好带动效应。目前,全区桑园面积是2000年的6倍多,蚕茧产量近6倍,茧丝加工企业数量近5倍。全年生丝产量1.67万吨,位居全国第二,预计今年可达1.8万吨以上,有望实现全国第一。
“十一五”期间,广西先后选育“两广二号”、“桂桑优62”等蚕、桑品种10余种。2009年桂桑优和特优系列桑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占当年桑园总面积的73.29%。主推的“两广二号”成为全国单一品种推广应用蚕茧产量最大的品种。“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获200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及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此同时,广西进一步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桑枝加工食用菌、造纸、制造板材,蚕沙制造沼气、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制成食品、保健用品,以及桑叶茶、果桑等项目开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产业链。(记者/袁琳 通讯员/贺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