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刘奇葆在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23日   来源:四川日报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0年9月22日)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奇葆

尊敬的那克先生、魏英瑛主席、洪毅副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今天正值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我们高兴地迎来了“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时刻,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和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这次国际研讨会,总结交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共商巨灾应对能力建设,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我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研讨会的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非政府组织、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兄弟省区市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诚挚欢迎!

    两年以前,四川发生了震级高达8.0级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国际社会高度关切、积极援助,合力战胜了空前灾难,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借此机会,我们向给予我省大力支持的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向给予灾区无私援助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四川是汶川特大地震的主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两年多来,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共克时艰、崛起危难,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生动篇章。抢险救援阶段,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8万多人,及时救治,把致残率降到了最低。安置群众阶段,震后仅仅10天,完成了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短短100天完成1200多万人因灾房屋损毁群众的过渡性安置。灾后重建阶段,到目前,纳入国家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完工项目和完成投资额均超过85%,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天府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为人类抗灾救灾史提供了鲜活案例、留下了宝贵财富。在抗击特大灾难和灾后重建中,我们丰富了应急管理经验和危机处置模式,提高了巨灾应对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科学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规律的认识。

    第一,高效组织、全面动员是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基本保证。“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持重建,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国家有关部委特事特办,全力支持;四川各级党委、政府靠前指挥,奋起抗灾;对口支援省市全力以赴、倾力支援,灾区干部群众自强自救、艰苦奋斗,社会各界踊跃相助、捐款捐物。从抢险救灾到安置群众再到灾后重建,在极短时间内,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动员和有效配置,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胜利,是坚持举全国之力聚全民之智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二,统筹谋划、科学规划是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科学统筹、整体谋划,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考虑恢复重建与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科学重建的路子。高度重视重建规划,充分发挥重建规划的引领、约束和保障作用。重建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涵盖了重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建设,集中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智慧。重建突出了风貌塑造,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提升了风貌和品位,保证了质量和安全。

    第三,生命至上、民生优先是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取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最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把安民贯穿始终。灾后重建最需要恢复的是民生。我们坚持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民生项目重建进展最快,灾区民生事业和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切实解决扩大就业、安全温暖过冬、特困户帮扶、“三孤”人员、再生育服务等群众的实际困难。两年多来,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民的关爱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灾后重建顺利进行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四,敬畏自然、尊重规律是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必然要求。经历灾难,我们更加懂得,人类是自然之子,永远无法站在自然之外,必须认识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在救灾和重建中,我们极大增强了顺应自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把防灾减灾同恢复重建结合起来,提高防范灾害的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福泽人类。重建选址我们充分考虑灾害防范,坚持“三个避让”,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最大限度减少次生灾害。在今年8月四川遭受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以震中映秀镇为代表的重建成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事实表明,总体上重建规划选址是科学的,建设质量是安全可靠的。

    第五,开放救灾、透明重建是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现实需要。这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开创了“全面参与、全域报道、全程监督”的抗灾救灾新模式。及时开放境外救援,接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救援队、医疗队参与救灾工作。及时发布救灾信息,第一时间公布地震受灾情况,以权威密集的政府信息发布回应各方关切。积极借鉴国内外灾后重建成功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努力避免重建工作走弯路,防止给灾区长远发展留下后遗症。严格监管资金物资,公开救灾款物接收和发放情况,让社会知晓和监督重建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救灾重建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认同。

    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以“科学重建、和谐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做法、经验和模式,对于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增强人类社会应对地震和巨灾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本次研讨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最后,祝本次国际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链接
· 四川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山体滑坡抢险工作有序进行
· “和谐号”高速动车开入革命老区四川达州
· 四川表彰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援建省市先进集体个人
· 四川:第十一届西博会力推19项重要活动网上预约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