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各有关部门和受灾市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救灾复产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部署,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救灾复产和灾后重建工作。
救灾复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前期已筹集2.4亿元的基础上,省财政又通过统筹预留救灾资金、预算专项安排、争取中央支持等方式,再筹集救灾复产资金7400万元,其中包括近期中央财政民政救灾资金6000万元(已从中安排灾区群众紧急转移过渡性生活补助和因灾死亡人员家属抚慰金4500万元,其余1500万元用于全倒户补助)、水毁公路修复补助资金110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资金250万元以及卫生救灾专项资金50万元,上述新增资金已全部到位。截至9月30日12时,省财政已累计筹集救灾复产资金3.14亿元,已下达2.54亿元(还有6000万元全倒户安置补助资金待核实情况后拨付)。
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基本完成
民政部门继续采取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方式,安置受灾群众近10万人,其中高州、信宜共设置了5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7000多人,通过搭建帐篷、临时居住点、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3万多人,阳春采取分散安置方式安置3.9万多人,基本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活需求。同时,查灾核灾工作正紧张进行,省民政厅于9月29日再次派出工作组前往灾区指导救灾和核灾工作,并将于10月5日起再派出多个工作组赴灾区开展查灾核灾工作。部分灾区及早谋划,已制订重建方案,开展规划选址,并开始恢复重建工作,阳春市八甲镇已有58户开工重建。
交通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基本抢通
经过交通公路部门连续10天奋战,截至9月30日16时,全省149条水毁公路除高州X633县道还有两座桥未抢通外,基本已抢通,受阻的通行政村道路也已全部抢通,上述两座桥预计10月1日晚上可抢通。下一步,省交通运输厅将指导受灾地区进一步开展受损道路、桥梁的修复加固工作,完善道路安全设施。
在供电方面,经广东电网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全力抢修,9月28日17时,已全面修复了受影响的电力设施,受灾地区由广东电网供电的所有用户恢复了正常供电,此前部分未能通过大电网送电的村也实现了主网供电。
灾区水质符合标准,卫生防疫情况保持正常
省环境保护厅继续加密监测溃坝事件影响地区和高州水库的水质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前排河、黄华江有关指标符合地表水II类标准,未验出氰化物。高州水库水质总体保持在地表水II-III类标准以内,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符合有关要求。
省卫生厅派驻灾区的卫生防疫专家组继续指导开展饮用水源和食品卫生监管、环境消杀、疾病监测防控、灾情疫情评估等工作,并于9月29日再次向茂名市下拨一批消杀器械,向阳江市调拨一批红眼病眼药水。目前灾区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及时排查发现并妥善处置地质灾害和水库隐患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2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组开展的实地核查工作基本结束。省水利厅于9月29日上午再增派了3个水利专家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水毁工程核查修复工作。
复产重建工作正全面开展
省府办公厅按照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指示要求,于9月30日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省各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开展灾后重建的政策建议,由省财政厅综合研究提出我省总体方案于10月3日下午前报省政府。
省农业厅制定了《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方案》,重点在修复水毁农田排灌设施、组织改种补种、防治灾区动物疫病、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在此前派出4个工作组的基础上,又派出了由厅领导带队的3个工作组赶赴灾区,结合“双到”工作和“安居工程”,指导协助灾区住房重建;紧急向灾区安排救灾复产化肥38吨,指导灾区开展农业复产。截至9月29日,茂名市已抢收农作物9225亩,抢种2100亩,改种2430亩,阳江市已完成全市23.22万亩受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完成改种补种面积6300亩。
省国土资源厅于9月29日会同省地质局再增派技术力量前往灾区,开展集中安置点和重建选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组成测绘技术骨干队伍24小时待命,随时赴灾区开展测绘工作。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已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房屋安全鉴定工作预案》、《灾区水厂水质监控工作方案》等文件。目前信宜灾区的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基本完成,有关技术人员已转赴高州开展房屋安全鉴定工作,预计2-3天可完成全部鉴定。该厅组建了8个房屋安全鉴定支援小组随时待命,根据需要赴灾区开展鉴定工作。目前,该厅初定先在高州马贵镇、大坡镇开展首批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并组建了39人的规划工作组拟于10月2日进驻上述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