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从老三样到四季瓜果飘香—拉萨设施农业发展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1日   来源:西藏日报

从“老三样”到四季瓜果飘香
  ——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纪实
  

    “自从建起大棚后,我基本上季季忙。一座大棚就是一个小银行,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墨竹工卡县甲玛乡蔬菜种植基地里的次仁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信心十足。

    盆景蔬菜、樱桃西红柿、西瓜……走进拉萨市蔬菜种植基地,简直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斑斓色彩中孕育着无限生机。目前,拉萨市共有高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5244座,比2002年增加了8173座;占地面积12424亩,比2002年增加了4645.3 亩;带动农牧民34420人,今年预计人均增收1628.6元,比2002年增长95%。

    拉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设施农业已由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实际推广应用阶段,种植品种从以前的“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生产领域也由蔬菜种植向瓜果、花卉业等方向延伸,呈现出新的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强化技术,引导产业发展

    拉萨市农业过去一直以种植青稞、土豆为主,遵循着春种秋收这一传统农业亘古不变的规律。而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单一的种植模式,使一年四季变得色彩斑斓,涌现出了“西瓜村”、“花卉村”等,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拉萨市历年来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密不可分。

    在资金投入上,拉萨市采取“项目投、银行贷、政府扶、群众筹”的办法,有效保证了资金投入到位。今年,拉萨市各级财政共计投入708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并且每年从市级支农资金中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蔬菜大棚建设。

    拉萨市还通过实地调研、试验示范,总结了一套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编写整理了适合西藏本土的蔬菜种植技术教材,编制了黄瓜、番茄、辣椒等49个蔬菜品种的西藏保护地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目前全部规程已通过专家审查,并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成为全区蔬菜生产地方标准。

    规模种植,带动产业集群

    在曲水县西瓜种植基地,已经成熟的西瓜让过往行人停车驻足,品尝购买,种植户们忙着采摘出售。“我今年种植了4个大棚的西瓜,收入近3万元,明年准备再建两个大棚,大干一场!”种植户尼玛对记者说。

    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拉萨市创新思路,走产业化发展路子,积极培育“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运行模式,组织经纪人拓展市场,联系订单,形成产销“一条龙”格局。墨竹工卡县甲玛乡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与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合作,将其种植的樱桃西红柿等蔬菜销往北京;曲水县聂当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与各宾馆、学校签订订单,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注重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优质、绿色、生态品牌。目前,拉萨市共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720亩,认证无公害蔬菜品种49个,注册“鑫赛”、“圣绿”等蔬菜瓜果类商标两个。

    转变观念,促进农民增收

    2002年以前,拉萨市温室蔬菜种植多为外地农户,设施农业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拉萨市按照“政府推动、科学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加强宣传、技术培训等措施,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蔬菜种植。

    拉萨市选择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种植大棚作为示范点,通过召开现场会、新闻媒体宣传、组织发展设施农业致富农民现身说法等办法,给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同时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思路,积极稳妥地发展专合组织,目前,拉萨市已形成比较成功的五类农民专合组织运营模式,通过协会技术服务、联系销路,农牧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种植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在拉萨市的15244栋温室中,本地农牧民种植3814栋,是2002年的15.9倍;带动农牧民34420人,人均增收1628.6元,比2002年增长95%。从种植效益来看,拉萨市大棚蔬菜种植平均纯收入为每亩2万元,是种植青稞的20多倍。

    设施农业丰富了果蔬的品种,让市民充分感知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一年四季可以到郊区采摘各类果蔬。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记者 王珊)

 
 
 相关链接
· 宁夏:设施农业上半年带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稳步增长
· 辽宁省对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进行全面部署
· 江苏确定2010年对高效设施农业实施保费奖励政策
· 西部大开发10周年:设施农业促内蒙古成为“天下粮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