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组织系统实施“保障工程”和“满意工程”,为组织部门创先争优明确了目标,搭建了载体。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保障中心工作和让群众满意的切入点、对接点、支撑点,设计创先项目,完善争优机制,放大现实效益。
推进“两个工程”必须抓住干部这个根本因素,建好队伍,筑强班子,打造凝心聚力抓发展的创业群体。实践证明,提高组织工作保障力和满意度,首先要抓班子、抓干部,在激励干事创业,督促工作落实,提高发展本领上下功夫。一是强化执行力绩效考核。对县(市)区、市直部门班子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分别定项目、定标准,推行履职承诺,实施跟踪考核,切实通过考核推动目标任务落实,通过考核发现和识别干部。二是拓宽干部发现和选拔渠道。构建调研走访、基层推荐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干部发现机制,建立健全从基层一线遴选和培养干部机制。三是提高班子和干部抓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本领。广泛开展“上挂”机关、“下挂”基层、“外挂”农垦和龙煤集团等实践锻炼活动,把更多的年轻优秀有潜力的干部放到发展的前沿一线锻炼成长。
推进“两个工程”必须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集中突破,综合开发,聚集兴业创业调结构的智力支撑。鸡西市委实施了“四个战略重点”,这些都要靠人才来支撑。一是高端引领。做大做强“兴凯湖智力行”活动品牌,对高层次人才立足柔性引进,着力破解制约支柱产业升级发展难题。二是政策扶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与人才同步转移的契机,实行创新创业人才倍增计划,广建创新创业孵化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人才需求的专业、层次、数量等指标落实到每个产业项目中、每次招商引资活动中、每个扶持企业的政策中,大力推进人才与产业一体化开发。三是打造团队。把领军人才、辅助人才、成长型人才有机融合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农村实用人才“五项工程”,完善高技能拔尖人才建设机制,加大煤电化、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短缺人才团队委托培养、整体引进力度,打造支撑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人才团队。
推进“两个工程”必须抓住党员这个重要基础,创新方式,激发活力,夯实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的组织基础。一是载体推动。在农村重点推行党群专业合作社、党员为民服务代理制,在机关重点推行党建“三五一”工程,在城市社区和企业重点推行党群义工活动。把行之有效的载体坚持下去,放大现实效果。二是组织推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场乡、区矿、农村社区等一体化党组织,推进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关怀服务、党员教育管理“四个一体化”建设,做到各层融合,多方定标,合力发展,成果共享,切实通过组织建设的一体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三是制度促动。健全完善抓基层党建责任制、“三级联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等制度,努力构建基层党建有人抓、党务工作者工作生活有保障、党员发挥作用有平台、基层组织创先争优有氛围的制度体系。
推进“两个工程”必须抓住群众这个服务对象,落实“四权”,回应诉求,构建满意度本质提高的长效机制。强化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组织工作透明度。一是扩大公开。我们建立了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制度,仅半年就发布3次,回应社会关注30多项。要进一步拓展网媒公开载体,扩充公开内容,对干部工作、政策法规、业务流程、领导职位空缺和选拔任用情况以及党建工作情况等只要不涉及保密的都要适时公开,积极回应群众要求。二是有序参与。深化“两代表一委员”评议班子和干部,完善群众公推干部方式,构建“12380”电话、信访、网络“三位一体”监督平台。三是主动宣传。树立组织工作既要主动做也要主动说的意识,使群众了解组织工作、理解组织工作、支持组织工作、积极参与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