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宁夏按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发展思路,建立起了以煤炭开发、电力生产和新能源开发竞相发展的能源格局,能源工业已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大增
2009年,宁夏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全线提档升级。全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126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了114%。
“十一五”前4年,全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速21%,供应能力显著增强。煤炭产量达567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2.13倍,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5500万吨的规划目标,煤炭产量占全国份额,由2005年的1.17%增长到2009年的1.86%,占全区一次能源的比重达98%。发电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发电量为46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了50%,发电量占全国的份额由2005年的1.25%增长到1.27%。
在建煤矿项目11个,合计生产规模为4895万吨,火电项目7个总装机728万千瓦。
预计到2010年末,全区可新增煤炭产能1500万吨,煤炭产能将达到7000万吨,新增火电装机430万千瓦,电力装机达150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还建成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和兰州至银川天然气输气管道,全区天然气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以来,宁东煤炭基地先后建成了千万吨级的羊场湾煤矿和百万吨级的枣泉煤矿、任家庄煤矿和马莲台煤矿等大型安全高效矿井,安全高效煤矿产量占全区的40%。
以神华宁煤集团为主的大型煤炭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神华宁煤集团原煤产量5025万吨,占全区煤炭产量的88.6%,成为宁夏最大的企业集团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在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全区通过深化小煤矿整顿关闭,关闭了1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实施资源整合的小煤矿单井生产能力全部在15万吨以上。对宁东煤炭基地马家滩矿区、积家井矿区和萌城矿区的矿权进行清理,在合理补偿的基础上收回了一些小公司的探矿权,将煤炭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
电力工业实现“上大压小”
宁夏强力推行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工程,将上大机组与关小机组挂钩,在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机组的同时,相应地关停一部分小火电机组。
为调动地方和企业实施“上大压小”的积极性,宁夏允许按一定比例折算:建设单机30万千瓦机组要关掉其容量80%的小机组,建设单机60万千瓦机组要关掉其容量70%的小机组,建设单机100万千瓦机组要关掉其容量60%的小机组,也可按等煤量计算。
“十一五”期间,全区先后关停了中宁电厂(2×5万千瓦)和石嘴山电厂(4×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容量30万千瓦。大武口电厂4×11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也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关停。届时,全区“十一五”期间关停74万千瓦小火电的任务将全面实现,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00万吨。
新能源催生产业新革命
宁夏年日照时数为2250小时至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超过50%,是全国日照资源较为丰富地区之一,预计仅风能总储量就达2253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356万千瓦。
目前,宁夏已建成贺兰山风电场、太阳山和长山头等风电场。同时,中节能投资公司太阳山1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宁夏发电集团1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等5个公司,共计40兆瓦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已成功实现并网发电。2009年底,长山头风电场、太阳山风电场等风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区已建成风电装机50万千瓦。
“十一五”前4年,全区新增风电装机40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4倍。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区风电装机规模可达100万千瓦。
在自治区一系列促进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太阳能光伏发电呈快速发展态势,2009年一次性集中开工了13个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总规模15万千瓦,相当于2008年底以前全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的总和,现已建成并网发电5万千瓦。目前,全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建规模达15万千瓦,宁夏太阳能光伏发电已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全区风电总装机达100万千瓦,建成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10万千瓦,煤层气发电项目2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占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7%(含水电10%)。全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比例达40%,农户沼气入户率达30%。全区风机制造能力达100万千瓦/年,单晶硅产能达到2000吨/年,多晶硅产能达6000吨/年。
新能源产业是朝阳产业,将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带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宁夏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已经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