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民富”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民生时代的来临。
“十二五”将是中原经济区起好步、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原经济区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原人民的“民富”追求: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幅民生蓝图,让人心驰神往。
从“吃饱”到“吃好”
在中国采访了许多进城务工人员之后,德国记者乔治·布鲁姆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中国农民:“在中国,我见到的大部分农民生活得比以前更自由、更有尊严。他们对自己拿到的微薄工资感到骄傲,因为这已经比他们农民父辈的收入高了许多。”
这是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从中品味出了不少苦涩。这些农民工,绝大部分还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渴望更美好的生活。
经济学家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判定家庭的富足程度,用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2009年,我省近半数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在40%左右,刚刚迈进解决温饱的低水平小康。按照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国家标准,我省还有250万农村贫困人口;按照我省1500元的标准,全省贫困人口数量则上升到500万。
而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已达到0.47,已远远超过了0.4的警戒线。去年,上海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我省城镇居民的2倍、农民的6倍。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中原由沉寂到奋起,从追赶到跨越,大步跨入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行列,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均水平、财政收入、社会事业等方面指标在全国处于后列的状况没有显著改变。
河南,渴望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以个人消费而言,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将凸显出一个基本特征:‘生存型’消费明显减弱,以自身发展为主的‘发展型’消费明显加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说。这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来说,也许只是一小步,但对于河南来说,则需迈出艰难的一大步。
建设中原经济区,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呼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高亢而急迫。
从“国富”到“民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说: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当富余的农业劳动力完成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后,经济的进一步成长会逐渐缩小收入差距,人人都能公平地参与增长过程并从中受惠。
在日本、韩国的崛起过程中,这个假说不断得到印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为这一假说提供又一个经典范例。
今年8月25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显示,到2015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分别达到24000元和8200元。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0%,将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这和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基本一致。
如果将抽象的数字转换成现实图景,我们未来的生活将清晰可见。
“2015年,河南的人均收入将达到目前浙江和江苏的水平。”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2020年, 1亿人口的平均收入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将成为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
一个社会的前行,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在特定的时空方位上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意义。
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型,意味着完善收入分配格局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十二五”迈出新步,中原经济区也将成为我省富民之路的新起点: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就业、发展机会大量涌现,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那时,所有河南人都将听到幸福敲门的声音。
就像英国《金融时报》感叹的那样:“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现象。现在,我们也许就要看到第二幕。”
从“做大”到“分好”
强调“民富”,意味着以往的经济总量导向要转向国民收入导向。这一追求至少包含两方面: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将“蛋糕”继续做大;缩小贫富差距,将“蛋糕”切得更加合理。
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富民”和包容性增长,潜力在城镇化,动力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如果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是一盘棋,那么城镇化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活棋。任何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都是需求问题,农民市民化带来的是巨大的内需。”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
农业现代化,会使更少的农民拥有更多的农业资源。但大量农村居民入城,如果没有足够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我们就可能掉入贫富分化、就业困难的“中等收入陷阱”。
从另一方面看,当前,大多进城农民还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无法得到充分的培训机会,这使得他们很难在财富增长的盛宴中受惠。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建设、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健全社保体系等方面,对分好“蛋糕”促和谐做出了全方位谋划。
对河南这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大省来说,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做大“蛋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好住房保障、城市交通、就学、就医、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才能分好“蛋糕”。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是党的重要执政理念,更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所在。
为了这个目标,中原大地,各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展翅飞翔。(记者 董学彦 郭 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