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在贵阳调研时指出,贵阳要始终抓好民生的改善,凡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都必须一以贯之落实好。
【调研手记】关键词:模式改善民生的“贵阳探索”
寻常百姓的小日子,党委政府的大民生。据统计,2009年,贵阳全市本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28.1亿元,增长16.1%,占财政总支出的52.5%。今年上半年,贵阳市投入民生的支出达11.86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0.6%。
但是,贵阳市并不满足于这样一个数据,他们知道,党委、政府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主管部门的各种数字,而是要看老百姓的满意度。因而,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贵阳市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讲求方式方法,在加大对民生方面投入的同时,还专门制定了一个进度计划,使这项工作有声有势地推进。
这个进度还有一个好处,能让百姓依着计划进度去比照党委、政府工作的实际进度,满意度也可在这个进度中体现出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7年,贵阳市全面启动“六有”民生行动计划。至今,在省内率先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5万人,发放低保金1亿多元;16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开工建设廉租房28.9万平方米,经适房竣工100余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实际上,贵阳市的很多工作进度,比实施计划完成得还快,比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计划在2012年完成,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该项工作已于今年4月前完成。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计划。
贵阳市改善民生的视角也值得关注: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时,贵阳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干部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像关心自己孩子上学那样关心老百姓“学有所教”问题,像关心自己涨工资那样关心老百姓“劳有所得”问题,像关心自己家人就医那样关心老百姓“病有所医”问题,像关心自己家老人养老那样关心老百姓“老有所养”问题,像关心自己改善住房条件那样关心老百姓“住有所居”问题,像关心自己会不会被偷被抢那样关心老百姓“居有所安”问题。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贵阳市的民生工作还注重与城市发展的长远之计紧密结合。比如,贵阳市机动车保有量从2007年的27万辆激增到去年的50万辆。原有城市路网再也无法满足市民出行。贵阳市以空前的力度抓市内“畅通工程”,实施“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规划,推进市域快速铁路网和城市轻轨建设。不难看出,这些行动,除了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外,还将对贵阳未来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未来、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使民生工作加速发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贵阳的探索,对我们或许有所启迪。
核心提示:贵阳的一次改革
【记者见闻】关键词:改善
【个案1】林红的“坐着等”
听邻居们说新成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办事特别方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金阳新区碧海社区馨怡园小区的居民林红准备好各种表格、凭证,决定帮外甥去办理医疗保险手续。
走进崭新的大厅,面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微笑,林红说明了来意。不到十分钟,她就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填了表、登了记,交纳了相关凭证,顺利办结手续。一问才知,这就是社区服务中心推出的特别服务“一站式办理”。
“真是太方便了!”林红感慨道:“原来办这个申请,光是在居委会、办事处几处跑腿,起码也要三五天。现在不用跑,在大厅里坐着等就行了!”
【个案2】黄老的“老来论”
“跳舞、打乒乓球、下棋、看书……”对于家住贵阳市金阳新区碧海花园阳光香榭小区的退体教师黄润诗老伯说,从早到晚,他的娱乐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碧海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以前,黄老伯有时要坐车到黔灵山去锻炼身体,现在好了,社区服务中心一到四楼都有活动室,各种娱乐活动丰富,他每天过得充实又高兴。黄老伯说:“现在生活不仅是‘老有所养’,更需要‘老有所乐’”。
【背景链接】关键词:探索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今年3月16日,贵阳市挂牌成立6个社区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区域内变现有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模式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
贵阳市出台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认为,当前贵阳市的城市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街道办事处主要从事经济工作且趋于“衙门化”,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城市管理和服务功能相对弱化。
为此,贵阳市决定,在小河区和金阳新区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尝试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将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居民的事务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直接延伸“前移”到社区,以便更好的服务市民。
记者看到,贵阳市成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24小时便民服务电话、便民服务网站等,积极探索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城市基层管理新模式。
在贵阳市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当天,贵阳市主要领导在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社区服务中心重在“服务”,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按照精简层次、整合资源、重心下沉、夯实基础的原则,把更多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职能下沉到社区,直接面对老百姓,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核心提示:贵阳的民生行动计划
【记者见闻】关键词:提升
【个案1】熊丽娟创业:1个与34个的故事
10月23日上午,云岩区茶店村杨柳湾“洗来乐”洗车场内,24岁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熊丽娟一边安排工人们工作,一边想着白云区新分店的事。8月份拿到8万元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后,她立即投入了白云新店的装修,现在新店已经开始试运营。
2008年从贵阳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熊丽娟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如意,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创办洗车场。
“大学生洗车,读了4年大学就只干洗车活,说出去人家都要笑。”熊丽娟说。大学生洗车这一观念刚开始并不为她所接受,可迫于生活压力她又不得不干上这份工作。洗车场刚营业时,生意不好,工人也留不住,她就自己去洗车,但看似简单的活路其实并不容易。
年初经推荐,她参加了由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免费“SYB(小老板)创业培训班”。“不仅从业观念发生了转变,还学到会计、企业管理等知识。”熊丽娟把所学都运用到洗车场上,每天的收入由几十元增加到上百元,营业内容也不断增加。
8月,她又在白云区开了分店,规模超过了老店。目前她聘请了34名工人工作,包吃住外,工人每月还有上千元的工资可拿。“我现在一边跟师傅学习经验,一边积累知识,有了政府的支持,我有信心在‘洗车’这个行业干出点名堂来,以后不仅要继续开连锁店,还要树立自己的品牌。”熊丽娟说。
【个案2】徐净丽搬家:从居无定所到居有所安
10月22日下午,久违的阳光照进徐净丽家,她陪着90岁的母亲正在看电视,自从2009年初成为第一批搬进贵阳市蛮坡廉租房的住户,她们总算有个安稳的家了。
徐净丽一家以前在头桥附近租房住,5口人挤在10多平米的房子里,每月要交100多元的房租不说,还经常搬家。2004年起政府把她们一家纳入住房困难保障户,每月发住房补贴,解决了她家的租房问题,2009年又分了廉租房。
“分到的是建筑面积4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这么好的房子每月每平方米1元,只交30多元房租费。”徐净丽说。
记者看到,房子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房子的女主人也显得很满意:“房子越搬越大,一家老小总算分开住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以家里的条件,想都不敢想。”徐净丽说,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让人民过上更好新生活,今后她们一家会更努力,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
【背景链接】关键词:计划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后,中共贵阳市委在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生工作作了规划,被称为贵阳市改善民生的行动纲领——
学有所教——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到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治理教育乱收费。
劳有所得——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2012年全市城镇失业保险职工参保率达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病有所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参合率达95%以上。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
老有所养——推进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建设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机构。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0%以上。
住有所居——2010年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集中建设一批小户型周转租赁房,解决收入较低的年轻公务员、职工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建设集体宿舍或公寓,向农民工出租。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市民住房需求。2012年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
居有所安——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2012年群众安全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高层声音】关键词:造福于民核心提示:一个出发点生态文明要惠及百姓
10月22日早8点,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带民政、财政部门负责人到云岩、南明区调研城市低保工作,为“下一步”、以及贵阳市“十二五规划”做准备。李忠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召开,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最新精神,对“十二五”规划进行调整、充实、深化和提升。为了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市委、市政府都在紧密锣鼓进行调研、部署。
“除了困难和低收入群体外,贵阳市的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力求让广大市民最最广泛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李忠说,比如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保护“两湖一库”,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最大限度缓解交通拥堵;以及正在开展的“三创一办”,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等等,都在尽心竭力解决重大民生问题。
李忠说,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直强调,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民,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民生问题是一个出发点、一个着眼点,也是一个归宿。贵阳市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要求各级干部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就是要通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效果,让老百姓感到生活在贵阳这座城市很幸福,工作有盼头、有奔头,从而产生更大的劲头。
11月1日,贵阳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和省委、省政府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再次强调,今后要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适应老百姓的新期待和需求层次的多样性,抓紧研究实施一批新的重大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更加充分地享受发展成果。(杨 静 王太师 田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