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北部湾 渐露峥嵘“新一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综述
“十一五”期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广西及至全国经济版图中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2006年到2009年,南北钦防4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200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增速在全国21个经济特区、新区、经济区中排名第二,中国沿海发展新一极渐露峥嵘!
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对一片潜力无限的海湾,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指明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先后4次对经济区开放开发作重要指示,要求广西沿海发展应形成新的一极,努力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吴邦国委员长到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广西拥有海岸线和港口的优势,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龙头,尽快形成全方位开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温家宝总理两次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考察,指出要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新基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贾庆林主席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划北部湾经济区的更大发展……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广西审时度势,迅速作出了“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科学决策,明确把经济区开放开发作为广西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龙头加以推动。两年多来,全区上下奋力拼搏,贯彻落实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决策部署,规划中的石化、钢铁、林浆纸、电子、铁路、高速公路、核电等重大项目基本落实,部分已开工建设;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均已获准设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北部湾速度”,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2006年到2009年,南北钦防4市GDP从1434亿元增到2450亿元,年均增长16.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7%,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6.6%;经济区面积不到全区1/5,人口不到1/4,GDP却占到1/3。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时指出,天津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中流砥柱。
特别是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北部湾经济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经济增速在全国21个经济特区、新区、经济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天津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项指标比2005年增长两倍多,GDP、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引进外资额等7项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出口额实现翻两番。
“八大重点”打造“新一极”
“做强大产业,建设大港口,完善大交通,构筑大物流,推进大城建,发展大旅游,实施大招商,发展大文化”是我区掀起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高潮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区提出“交通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思路,前后投资100多亿元进行两期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不断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目前经济区内高等级公路、大能力铁路网络初步形成,沿海港口能力突飞猛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已建成的出省出边高等级通道25条,其中国际通道运输线路10条。2006年到2009年,广西北部湾港新开工建设20多个5-20万吨级深水码头和6条5-20万吨级航道,已建成生产性泊位211个。2009年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对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2006年到2009年,西南地区金属矿石、煤炭、石油等大宗散货经广西北部湾港集疏运的货物占沿海港口吞吐量的比重从40%左右提高到65%以上,华中地区货物的比重从1.9%提高到12.51%。
产业发展是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我区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2006年以来,经济区4市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产业项目306项,总投资4770.5亿元,完成投资626.4亿元。中国电子集团北海电子产业园2009年实现产值50亿元,钦州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一期今年9月建成投产,防城港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核电项目今年7月30日开工建设……一条条喜讯,就是北部湾经济区一串串加速前进的“脚步声”。
2008年起,我区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北部湾经济区钦州港工业区、防城港企沙工业区等8个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我区将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扩展为29个。目前,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85项基础设施项目已竣工13项,在建63项,完成投资57.2亿元,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了一大批新的产业项目入园。目前入园产业项目达814个,总投资3050亿元, 446个产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一极”在广西沿海强劲崛起。(记者 廖庆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