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综述
“十一五”时期,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从业人员数量和社会保障覆盖面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的就业局势是百姓最大的幸福。经过5年的创新和完善,覆盖全省所有城乡劳动者的促进就业体系基本形成。援助就业困难群体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公益性岗位保持10万个开发规模,确保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拓宽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全面推进。作为吉林省的创新之举,“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广泛参与、创业项目依托、政策资金扶持、典型带动引导”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模式日瑧成熟。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就业中发挥了雪中送炭的积极作用,今年全省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将达到30亿元以上,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直接扶持创业者10万多人,带动36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就业专项资金累计投放91.1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8.8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8.5%,到年底将超过53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低于年计划0.8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0.9%;全省公益性岗位人员达11.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占82.6%;全省有104.86万人次享受有关就业补贴政策。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7万人。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各项社会保险已累计覆盖2802.1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52%。各项保险待遇均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幅度达到85.5%。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企业缴费比例由23%下调为20%,为企业减轻负担16亿元左右;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居全国第二位;厂办大集体职工和五七家属工参加养老保险及“关破并改”国企退休人员参加职工医保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形成;生育保险“一方缴费、三方受益”模式基本确立;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社会保险征缴和基金积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确保了基金安全,提升了保障能力。
2010年1月,吉林省首批新农保试点正式启动,农民期盼多年的养老难题有了新的答案。截至9月末,全省已有近50万农民参保,为13.9万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发放养老金6258万元。10个县(市、区)的第二批新农保试点也已正式启动。两批试点总规模达到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1.7%,超过全国20%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预计“十一五”期末,全省各项保险参保人次可突破2805万人次。(孙鹤何 思平 记者韩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