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一五:新成就 奠定转型跨越新希望
——“十一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开栏话
“十一五”渐行渐远,“十二五”即将扬帆启航。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加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充满艰辛,充满挑战的五年。我们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猛烈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辟回望“十一五”专栏,用述评的形式,分三篇报道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展望“十二五”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
“十一五”已渐行渐远,“十二五”正款款走来。
回望即将走过的“十一五”,我们步履艰辛,又豪情满怀。五年的历程,有顺境坦途,也有险滩暗流,更有迎难而上、果断出击的决心、勇气和智慧。
面对一个个难关险隘,面对一个个重大挑战,面对日渐复杂的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转型跨越之路,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全省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五年来,山西省“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新成就为“十一五”期间克服重重困难的努力和拼搏作了最好的诠释,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新的希望。
应对挑战,多谋善断
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伴随着中国经济快车的高速运行,山西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在2008年遭逢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以原料资源性产业为主导,且结构沉重单一,山西经济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严峻考验。2008年8月份之前,钢铁、焦炭价格一路飞涨,连创新高,当人们还在为产业高度繁荣而欣喜不已时,形势急转直下,曾经高歌猛进的钢价、焦价纷纷跳水,甚至被拦腰斩半。山西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工业经济深幅下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空前加大。2009年上半年,山西省GDP同比增长为-4.4%,能源大省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
此时,山西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变得异常崎岖艰难,一场大考,正待解答。
面对危机,省委、省政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面部署、果断出击,打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组合拳。从2009年开始两年投入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山西掀起了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高潮、公路建设高潮……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努力把这场危机变成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推进节能减排的机遇,加大淘汰落后的机遇。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保驾护航下,以工业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为先导,全省经济实现了由快速下滑到较快增长的“V”型反转。进入2009年三季度后,经济回升势头逐步巩固,回升速度进一步加快,前三季度GDP增速实现由负转正;2009年全年GDP增速加快至5.5%,高于一季度13.6个百分点,回升幅度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居全国31个省(区、市)之首。
从“十一五”前四年的几个数字中,更能看到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可喜变化。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58.31亿元,2006年至2009年均增长10.6%;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3.5亿元,年均增长26.8%;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9亿元,年均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11.9%、10.1%。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着力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好、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6262.61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
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山西经济正沿着新的发展方向以全新的速度,为即将走过的五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时期,山西的转型发展之路,愈加坚定宽阔。从平稳行进到大步流星,从按部就班到积极进取,山西的转型发展步伐一直在加快。特别是2009年以来,山西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坚持在困难中把握蕴含着的发展机遇,敢于迎难而上,勇于逆势而为,在严重困难面前创造转机、赢得主动,事关山西发展全局的各项重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
针对山西省煤矿“多小散乱”、安全事故频发、资源回收率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状况,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为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矿井个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通过这一轮整合重组,山西省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随着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山西省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山西省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跨越迈出了坚实一步。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山西省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受到重创。只有痛下决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山西省制定实施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28个子行业实施方案。在传统支柱产业不断优化的同时,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增速持续加快。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太原长安重型汽车基地落成、大运重卡正式投产、首套国产千万吨级矿井综采装备试验成功、动车轮对总成国产化基地加速推进。
2009年,山西省加大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投资力度,全年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省、市两级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041亿元,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工程和重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开工建设,工作力度之大、工程推进速度之快、取得效果之好,前所未有。2009年也成为山西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33.5亿元,总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是2005年的2.7倍。今年,全省重点工程投资完成额、完成率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且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今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山西将进入全国高速公路先进行列。
安全生产,对于山西来说,既意义特别又至关重要。5年来,山西省对安全生产工作一直是警钟长鸣,常抓不懈。2009年以来,山西进一步强化力度管安全,多措并举抓安全,将安全生产提到新的高度。去年,山西省展开各行业各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为煤矿配备“六大员”、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严格责任追究。今年,省政府制定下发了煤矿、尾矿库、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12个重点行业领域118条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简明易学,操作性强。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随着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逐步构建,全省安全生产实现了明显稳定好转,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9年山西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28(国家为0.892)。今年1至9月,全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同比减少1510起,下降15.74%;死亡人数同比减少421人,下降18.46%。
“十一五”前四年,山西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28%,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81.23%;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11%,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83.5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6.34%,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14%的总目标。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省已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过去的5年,山西省积极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5年来,山西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加速前进。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个相关配套文件,标志着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面加速的新阶段。全省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局台分离,文化综合执法大队组建任务全面完成。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182家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成为新型市场主体。全省县级文艺院团积极参与改革,80%以上自主走向市场。山西省不仅全面完成了太原市等4个试点市的改革任务,而且提前一年完成其余7个市的改革任务。山西文化产业五大集团组建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走在全国前列。
改善民生,力度空前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活了60多岁,盼水盼了60多年。祖祖辈辈多少年了,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外的池子里去挑水。现在,俺们不仅有水喝了,而且还喝上了甜甜的自来水。”陵川县仓村农民张李富说起用上自来水后的便捷,情不自禁道出了心声。
5年来,山西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5年间,山西保障民生的信念始终没有变,改善民生的力度一直在加大。“民生”二字,化作老百姓身边一缕缕温情暖意。
特别是在2009年,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山西省的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却变得异常耀眼,工作力度空前。全年用于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高达1013亿元,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综合覆盖率达到8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分别达到80%和91%,对困难群体的救助资金增长41%,对200万城乡低保对象和14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5.9万套、2119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省级152项重点工程中,直接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就达到63项。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加快和谐山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改善民生。省长王君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实现“五个全覆盖”,使全省农村的面貌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将确保今年年内全面实现“五个全覆盖”目标,兑现省委、省政府的郑重承诺。
省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以来,全省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到2009年底,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元,是2005年的1.57倍、1.47倍。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为29平方米和26平方米。全省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3.5岁,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人民生活规划总体目标实现程度达到79.62%,达到平均进度目标。
走过“十一五”,山西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发生了令人惊喜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又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回顾总结,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山西转型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山西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面临巨大压力。
“十二五”是山西省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构想催人奋进,新的征程充满新的希望。新的征程需要我们迈出更快的步伐,新的希望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不息。(记者 张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