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南疆传来喜讯,广东省对口援建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和兵团农三师的10个试点项目顺利完工。近日,笔者深入上述地区,现场感受试点建设中的广东特色。
民生为主
让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11月17日,是穆斯林群众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疏附县萨依巴格乡5村的村民艾利·司马义搬进了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在自己的新家,他指着新房里一应俱全的水电暖设备,激动地对笔者说:“以前我家住的是很旧的土块房子,没有取暖设备,上厕所要走到屋外几百米远的地方。9月份一场大雨把我家土房子冲垮了,没想到在古尔邦节搬进新居,真是双喜临门啊。”
艾利·司马义只是疏附县抗震安居房试点建设的受益者之一。试点工作中,广东对口援建农村抗震安居房和县城棚户区改造房5050户。
伽师县的菜农阿里木江·司马义是另一个受益者,他在广东工作队的帮助下,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与他一样借广东援疆试点项目建设的东风建起大棚的菜农共有800户。
初冬的伽师,尽管阳光高照,但已寒气逼人,冷透肌骨。笔者来到英买里乡拉依力克村日光温室大棚区,只见一行行大棚整齐排开,全部安装了钢立架、卷帘机、棉被,大棚最高达4.5米。走进阿里木江·司马义的大棚,棚内温暖如春,新栽的西红柿亩正茁壮成长。
阿里木江·司马义兴奋地与记者聊起了“大棚经济账”:“以前,我们乡温室大棚很少,一到冬季就没事做了。这个由广东援建的大棚,标准高,采光、保温效果好,天气最冷时棚内都能保持在8℃左右,非常适合蔬菜生长。有了这个大棚,我们家的收入四季都有保障。到明年2月,西红柿就可以出售了,按1公斤 5块钱计算,一年收入2万元左右。”
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今年4月赴疆调研考察时确定的工作原则,试点要突出“民生为主,惠及百姓”。广东2010年先行试点项目资金1亿元,主要安排在农村抗震安居房、棚户区危房改造、兵团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温室大棚等方面,凸显出“安居”与“富民”这一民生主题。
这也正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谋划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时牢牢把握的一条主线。除了温室大棚,依托受援地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发挥广东的市场优势,引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扩大受援地农产品在疆内外的销售,是广东在试点阶段探索“富民”途径的另一个着力点。
8月中,广东佛山建立了新疆特色瓜果的销售网点。
9月底,在广州举办了“喀什地区特色名优农产品展销会”,打开了喀什地区农产品进入广东和华南市场的绿色通道。
11月11日,40多吨伽师瓜运抵广州亚运村,出现在国际赛事的餐桌上。
11月13日,伽师县隆重举行广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奠基暨揭牌仪式。广东省属国有企业龙头——广新外贸集团党委副书记植伟年告诉记者,该项目集棉纺织生产中心、棉纺科技研发检测中心、棉纺电子交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于一体,总投资6.5亿元,建成后年产高端棉纱20万锭,年销售收入15亿元, 为当地创利税2亿元,可以带动周边农民种植棉花致富,还可以直接为当地带来3500个就业岗位。
“我们的思路是既输血又造血,安居与富民两手抓,让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广东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李水华说。
见效明显
让群众迅速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广东的试点项目建设不是最早启动的,却是最快整体完工的。广东的试点资金不是最多的,却是最快足额拨付到位的。
这正是源于广东改革开放多年积累的效率意识。
广东援疆工作队提出,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得又快又好,让当地群众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最好效果,从而调动起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与决心。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6月2日,广东省省长、省对口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华华赴疆再对接、再落实,为试点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正式拉开试点工作序幕。
9月份,在疏附县、伽师县和农三师图木舒克市招收的300名定向培养师范生已端坐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院校宽敞明亮的课室里。
9月底,1亿元试点资金足额拨付至援建前方。
至11月20日,试点任务即告完成。
从试点启动到整体完工,短短不足半年时间,当地干部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广东援疆带来的变化。
兵团农三师五十团成立于1969年,是一个农林牧并举、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中型国营农场,现有人口1.8万人。该团原有的一条马路总长不足 1000米,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年久失修,早已伤痕累累不堪重负,成为城镇发展的樊篱。广东把五十团城镇建设列为试点项目之一,总投资3942万元, 援建资金3000万元,援建内容是新建面积5528平方米的职工文化中心、建设廉租房11栋216套、修建城镇道路四条共长2773米。
8月26日,伴随着机器的隆隆声,这条“老爷路”终于被撬起,一条崭新、笔直、宽阔的国家一级马路取而代之。随之,职工文化中心、廉租房和一排排路灯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让这个沉寂多年的边陲小镇焕发出现代化城市气息。
“我是五十团老职工,对这里的恶劣环境再熟悉不过了。”今年62岁的团场退休职工罗天惠说,“这几天五十团一天一个变化喜得我连觉都睡不着。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广东对我们的援建日新月异,五十团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这个走了一辈子田埂的农工,第一次走在人行道上,心里甭提多顺畅了,恨不能天天都来遛遛马路……”
“广东援建迅速改善了职工农户的生活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职工群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热情。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百倍的创业热情投入援建工作,把民心工程做扎实,让职工群众得实惠。”五十团团长苏建明如是说。
便于推广
为全面推开援疆项目建设树好样板
11月13日伽师县棚户区改造试点项目“幸福家园”小区入住仪式上,小区门口两位吹着喇叭、打着鼓的迎宾老汉引起众来宾的注意。从俩老汉眉飞色舞的卖力表演中,人们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对广东试点建设的肯定与欢迎。
广东从一开始就强调,试点项目建设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突出科学、经济、实用、安全,能够普遍推广,为全面推开援疆项目建设积累经验、树好样板。
在疏附县萨依巴格乡5村,笔者看到,已竣工的富民安居房整齐美观,每户占地一亩左右,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建设抗震安居房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 科学规划,配套建设了凉棚、棚圈、葡萄架和菜棚,展现出新农村建设风貌,又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民俗风情。参观过的干部群众都赞不绝口,称该项目是可比可学可推的精品示范工程。
建设温室大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筹措资金是个难题。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驻伽师工作队队长毛永天告诉记者,他们的试点经验是:“不搞一刀切,根据群众的经济条件和意愿,分‘高标准新建、较高标准改造提升和一般标准地完善设施’三种模式进行支援。资金方面,采取多条脚走路的方法,既运用好援建资金,又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援,同时引入民间资本。”
大规模援疆即将铺开,如何确保项目、资金、人员安全,是各援疆省市绕不开的话题。
“关键靠机制体制,用质量和效益体现广东特色。”李水华说,“在试点建设中,我们探索了一系列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制,与受援地政府研究制定了详细的监管规定和操作流程,每一个项目从立项、招投标、施工到验收,各关键环节都有人严格把关。每一笔项目资金的支出,都要经由工作队和当地财政部门联合审查,全程严格履行程序、规范手续,确保安全、有效使用。这些制度机制,我们将在今后推广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援疆项目建设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