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周生贤在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30日   来源:环境保护部网站

周生贤部长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周生贤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对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是我国第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关注方向的社会团体。研促会的成立,顺应了现实需要,必将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刚才,春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从生态文明研促会成立的重大意义、职责定位和目标任务,以及如何开展工作等方面讲了很好的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过一会,宗兴副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久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标志着环境保护真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和再生产全过程切入统筹解决环境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对于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反映了我国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也是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可靠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目标;既是生动的实践,又是长期的过程。

    人与自然相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生态文明建设则首先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回归农业文明的和谐,而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达到自觉的、长期的、更高水平的和谐。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重要支撑。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竭泽而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前所未有,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只有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科学把握两者之间的“度”,遵循环境与发展规律,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坚持,成在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行动、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是前提。采取一切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抓紧行动起来,是关键。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是基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和可持续,是目的。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化。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搞好污染预防、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环境保护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保障、促进和优化作用,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决定生活水平,环境保护决定生存条件。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秉持环保为民的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竞争制高点的优先选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优化重组、创新发展的前夜,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按照一般推理,生态文明应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危害首先在那里体现。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想却没在那里诞生,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没在那里展开。原因在于:一是经典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使本国的生态危机得到缓解;二是工业文明具有一定的修正错误的能力,但难以自发地转向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巨大的利益诱导着前进的方向;三是西方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生态成本,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四是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不可持续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难以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我国已经具备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机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凸显自然资源的加速耗竭和环境急剧恶化的多重困境,长此以往,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能源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多,即使采取各种末端治理的措施,仍然难以避免环境严重恶化的趋势。

    我们正面临着新的抉择,是延续过去的思路继续往前走,抑或是寻求一条新的道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关系从对立冲突转向和谐相处。伴随这一进程,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实现绿色转型,文明形态也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强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要抓紧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保护环境就是化解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改善环境就是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根本要求就是加强环境保护。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体现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方面,逐步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大力宣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让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之时,就是我国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之日。

    研促会实行“一会”(理事会)、“三委”(研究指导、专家咨询和创建促进专门委员会)、“总顾问和顾问”的领导体制,荟萃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精英人才。这个团体中,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党和国家老领导,有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同志,有担任重要职务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有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两院院士,还有正当壮年、奋发有为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司局级领导干部,是一个领导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深、实践推动强劲的社团组织。研促会的成立,为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全面深入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坚实载体,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希望研促会努力打造智力平台,组织知名专家学者抢占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高地;积极架构公共桥梁,宣传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高度重视长远谋划,早日建成基础强形象好可持续的一流学术团体。

    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表个态,环境保护部将全力推动研促会各项工作尽快走上正轨,尽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我本人也愿意甘当“义工”,做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后勤部长,为大家做好服务。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 环境保护部出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配套政策
· 环境保护部在北京举行田洪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 环境保护部发布《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
· 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5号)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