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月15日召开的全市农业工作会上获悉:2010年,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在难中求进,实现了“钱粮双增”;2011年,重庆市将在主城郊区、渝西、两翼地区实施“三大工程”,突出本地特色,保供增收。
2010年,重庆市先后发生春旱、春夏持续低温、洪涝灾害等,同时市场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排除这些不利条件的影响,重庆市农业实现了“钱粮双增”。预计粮食总产量可达1156万吨,创“十一五”以来最好水平;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达到195万吨、45万吨和9.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2%、9.8%、8.8%;“菜篮子”充裕,蔬菜连续四年增产百万吨以上,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全国特大城市之首。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半壁江山的情况下,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我们要补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这块‘短板’,任重而道远。”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在会上说,“保供给、促增收仍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重庆市将把全市分为三大片区,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实施“三大工程”,全面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将继续重点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在主城郊区,重点实施“都市农业提升工程”;在渝西地区,重点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充足的粮油供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2011年,重庆市将开展200万亩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促进种粮规模化发展,力争全年粮食规模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油料作物产量达到45万吨。
2011年,市民的“菜篮子”将更加丰富。重庆市将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力争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48万吨和10.5万吨;加快推进商品鱼基地县千亩示范片建设,力争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万吨;将投入两亿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建成80万亩的高标准基地,支撑主城蔬菜供应,力争全年蔬菜产量达到1350万吨;大力发展晚熟柑橘,并坚持整体包装思路,促进农产品变为商品。(记者 罗芸 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