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下午,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主持召开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工作,结合首都发展实际,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委政法委书记王安顺参加座谈会。
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负责人汇报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和工作实践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加强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的新模式,基本形成“三位一体”的社区建设规范化模式,基本形成“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社工+义工”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服务联动模式,初步形成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基本实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
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团市委、朝阳区委负责人发言,汇报本系统和单位推进社会建设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教授丁元竹、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发言,肯定了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取得的成绩,并对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出建议。
王安顺在讲话中说,重视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建立社会建设工作专门机构以来,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社会建设与管理思想理念的创新,组织体系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资源力量整合形式的创新,保障体系的创新。
刘淇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工作。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给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趋势,也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刘淇指出,要认真总结并继续坚持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不断加大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力度,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创新工作体制,构建了首都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了首都社会建设政策新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搭建了首都社会建设工作新网络;加强基础建设,探索了首都社会建设工作新模式。要认真总结和提炼这些好做法和成功经验,使之固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要严格执行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已有的各项政策规定,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取得实效。
刘淇强调,要结合首都发展实际,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当前,首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明确提出了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任务目标。在首都致力于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人才人力资源将呈现高度活跃的发展态势,对包括人口管理在内的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按照建设国家首善之区、维护首都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结合首都实际,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创造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充分反映群众诉求,把基层民主自治落到实处;创新整合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增加群众在公共利益分配中的监督和决定权,把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落到实处;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协同创新,把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维护群众利益落到实处;在创新中多办好事实事,把密切党群关系落到实处,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首都社会建设的总体水平再提高一步。
市领导李士祥﹑梁伟﹑丁向阳参加座谈会并讲话。(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