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2月11日)从重庆市公安局“两区”警务体制与勤务方式改革精简整合派出所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上获悉,全市将撤销193个派出所,以充实交巡警平台和保留的派出所警力。
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重庆警务体制改革的继续和延伸,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又一重要举措,将解决派出所机关化的通病,解决派出所和交巡警平台部分警务交叉、重复、断裂的问题,全面提升派出所和交巡警平台的警务战斗力,充实和优化“两区”(街区、社区)警务资源,提升“两区”治安驾驭和管控能力。
警方深入调研一年找到“症结”
去年,市公安局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各区县(自治县)开展调研工作,对各地现有警力配置情况、各地现有交巡警平台设置情况、各地现有派出所设置情况等摸清了底数。市公安局多次召开行政办公会和党委会专题研究,同时广泛征求各区县、乡镇、街道、辖区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精简整合派出所,优化设置、建立联动的打防管控新机制的改革思路。
派出所警力配置过于分散
据了解,重庆市各派出所目前运行的模式是根据1954年公安部出台的派出所管理条例设置的,已运行50多年。虽经多次改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前的派出所勤务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具体表现为:派出所警力配置过于分散。全市10人以下派出所就有500多个,占派出所总数的60%以上;有50多个街道(镇)设置了两个以上派出所;占全市派出所总数62.6%的建制镇派出所,平均警力远低于公安部规定的不少于10人的配置标准,仅因警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不能正常运行的派出所就达202个;勤务职能落实不到位,从派出所勤务工作看,打击与防范职能没有做到齐头并进,基础工作不深不细,尤其在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相对薄弱,重打轻防的现象突出,夯实基础工作未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交巡警平台与派出所在接处警、服务群众、查破案件等方面交叉重叠,交巡警平台控街区、派出所所控社区联系不紧密,未真正形成无缝对接的一体化防控体系,防范效果未达到最佳等问题不一而足。
1000多警力充实到交巡警
去年调研后,市公安局随即在5个区县公安局先行试点,经过一年的运行,派出所新型警务模式的效能日益凸现。
市公安局按照“派出所设置服从业务、服从城市建设、服从警务功能”的原则,对派出所精简整合。根据辖区人口构成、治安形势、经济发展状况等,打破过去一乡一所、一街道一所或多所的陈旧模式,改为一个或多个街道、镇(乡)设置一个派出所,主城11区派出所保留60%,其余31个区县保留80%,治安所予以撤销。
按照这些原则,全市803个派出所精简整合为610个,整合后保留比例为近76%,整合后的派出所警力近9000人,每个派出所平均警力上升到15人。在现有警力情况下,撤并整合后有1000多警力充实到交巡警平台,大大提高了街面见警率。
保留户籍民警方便服务百姓
在确保集约警力数的前提下,保留被撤销派出所负责辖区防控、服务老百姓的社区警长、优秀社区民警、具体负责办理农转城工作的户籍民警。
记者在试点派出所看到,派出所呈现出新风貌和新气象,灵活设置的片区办证大厅、办证窗口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以前必须到区县分局办理的证件,现在可以在派出所直接办理。
合并后的派出所实行“二队一室”的警务运行模式,即打击处理大队、社区防控大队、内勤综合室。打击处理大队主要负责辖区所有一般刑事案件特别是侵财类案件、因果关系明确的重特大案件的破案、打击、追逃,以及治安管理、治安案件查处、应急突发(案)事件处置等,确保尽快破获社区可防性侵财类案件。
社区防控大队主要负责辖区社区人口管理、巡逻防控、服务群众、收集社情,确保社区可防性侵财类案件下降。
内勤综合室主要负责办证、后勤等。派出所民警将更专注于社区服务性管理,以及一般性的治安、刑事案件处理等,复杂刑事案件等则交给专业警种的民警处理。
市公安局同时建立起交巡警平台和派出所互通、联动、联勤、联岗制度。派出所以“打、防、管、采、服”为重点,严管社区;交巡警以“打、巡、疏、审、处”为重点,严控街区。
综合防控体系实现“无缝衔接”
警方表示,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派出所和交巡警平台,将构筑起以派出所管社区、交巡警控街区,相互渗透延伸、相互支援策应,覆盖“两区”、无缝衔接的综合防控体系。
在巡逻防控体系上,派出所管社区并将防控范围向街区延伸,交巡警平台控街区并将防控范围向社区延伸。在警务资源共享机制上,派出所与交巡警平台实行联勤办案制,共享治安信息,定期分析研判辖区治安形势,共同使用派出所警务资源,实现各类警务资源效用最大化。通过精简整合,保持街面高压态势,强化社区严管控制,派出所与交巡警实现无缝对接、相互渗透、相互支援。在接处警配合机制上,将更加耳聪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