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由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主办的全国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张卫星主持。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李保俊通报了研讨会征文获奖情况。南京市副市长陈维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秦大河、副主任史培军、南京大学教授童星等11名专家作了专题发言。
会议紧紧围绕“构建减灾救灾政策体系,促进减灾救灾事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减灾救灾政策理论和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罗平飞在讲话中全面概括了减灾救灾工作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深入分析了当前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详细阐述了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要求。
罗平飞指出,认识新时期的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概括;需要进行系统梳理,理性分析;需要理清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进行前瞻性的对策研究。
罗平飞认为,减灾救灾工作具有政治性、战略性、系统性、互动性、国际性等特征,国家政治理念决定减灾救灾工作的方向,社会发展程度规定减灾救灾工作的要求,科学技术水平影响减灾救灾工作的效率,统筹兼顾能力关系减灾救灾工作的成效,社会广泛参与支撑减灾救灾工作的运行。
罗平飞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减灾救灾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主要体现在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在工作部署上,要处理好减灾和救灾之间的关系;二是在思路谋划上,要处理好应急处置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在资源整合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各方参与之间的关系;四是在发展步骤上,要处理好统筹设计与因地制宜之间的关系;五是在事业推进上,要处理好实践创新和经验运用之间的关系。
2010年7月,国家减灾委办公室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论文。截至12月31日,共收到来自民政系统及社会各界的论文、研究报告近300篇,内容涉及灾害应急管理、减灾教育宣传、社区防灾减灾、减灾救灾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灾害社会保险、社会动员和参与、防灾减灾立法、减灾社会工作、科技与减灾等多个类别。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共评出一等奖论文2篇、二等奖论文5篇、三等奖论文9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厅(局)主管救灾副厅(局)长及代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获奖者代表共120余人参加研讨会。